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关系型社会资本:“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21-01-11 | 52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资本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生产型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关系型社会资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人、群体之间的一种紧密联系,以无形的状态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表现为社会规范、信任、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网络,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社会整合程度。乡村中关系型社会资本是由长期的社会个人往来、互利合作、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此,农村社会共同体的信任、互利以及集体合作构成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尽管农村社会资本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发展而呈现出各种形式以及变化,但它为组织农村社会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变化以及确立个人行为依据提供了非正式制度基础。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关系型社会资本,是现代乡村社会中社会资本的凝聚“化身”或者“人化”,构建了乡村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以及互惠互利网络,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内外动力。研究作为关系型社会资本的“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乡贤”到“新乡贤”:内涵、职能的嬗变

“新乡贤”一词是“乡贤”在现代社会的表达,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现代意义,在中国这个高度集权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迈进过程中,从“乡贤”到“新乡贤”,其内涵烙刻着历史的轨迹和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乡贤”指的是村镇中多才多能、有较大作为、享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致仕官员或社会贤达人士。“乡贤”一词连用,最初出现在东汉。随着时代变迁,“乡贤”一词使用日盛,尤其是到了明清之际,一些为躲避政治,退隐乡里过着闲云野鹤日子的为官者和士大夫,成为“乡贤”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1](P65),重构了乡村经济与社会秩序。“士大夫居乡者为绅”,“乡贤”转化为“乡绅”,获得功名而不为官的儒生和告老还乡的官员成为“乡绅”或者“乡贤”的主要成员,“乡绅”或者“乡贤”成为介于官、绅、民三种社会力量之间的阶层,“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协助,则劝诫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2]。

“乡绅”“乡贤”群体的出现与封建制度密不可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行政管理层级多、信息传递层层衰减,导致中央集权的势力不断被削弱,到达乡村一级时官府便成了强弩之末,以致宋代便有了“皇权不下县”之说。为了弥补政府势力在乡村的弱化,保甲制应运而生,一方面协助朝廷征收税赋徭役,另一方面维持地方安定,保甲制也因此被执政者沿用至民国时期。传统的中国农村的“乡绅治村”现象诞生于保甲制。“乡绅”“乡贤”常年生活于此,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多是大家族中有威望、明事理、敢于决断的族长,或是拥有财富且对当地作出贡献的声名卓著的士绅。这些“乡绅”“乡贤”上能向官府表达民意、下能了解百姓心声。随着时代的发展,附有职业等级味道的“乡绅”一词逐渐被附有道德评价的“乡贤”一词所取代,并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乡贤”既学识渊博又身居高位,即使退居乡里仍然具有极大的威信,其公道正直的品德,都让乡民们信服。因此,在当地化解乡里各种矛盾,处理乡民之间各种纠纷,“乡贤”在为乡民百姓谋取利益的基础上,从而获得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到了明清之际,人才的作用日益彰显,“乡贤”特别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州各县都设有乡贤祠,用以表彰与纪念对本地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历代“乡贤”都会协助官府处理诸如挖渠筑坝、抢险救灾、架桥修路等当地事务,还会发挥个人影响淳化风俗、定纷止争、稳定秩序等[3]。在基层社会发展进程中“乡贤”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鸦片战争后,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加之外国列强侵略,乡贤不愿继续在台前服务乡民百姓,转而选择隐退,“乡贤”群体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被新型的平等关系所替代,人与人之间尽管有职业不同、分工的差别,但地位、人格、身份上都是平等的,农村的社会结构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过的,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有知识、有文化、身体健康的青壮年,是乡村中的优质生产力,更是乡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流失,留在偌大乡村中的只有年迈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人们俗称为“三八六零六一”“部队”,乡村的土地、工具这些死的生产力无法与活的生产力“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因而无法生产出物质财富,广大乡村急剧衰落,严重空心化,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乡村发展面临着困境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接连出台新型城镇化战略、美丽乡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战略。而要使这一战略实施获得成功,人才是关键。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救赎乡村衰落之时,“乡贤”成为大多数有识之士的热切期盼。

按照《词源》的释义以及“乡贤”原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演化,“乡贤”指的是在“乡”这一中国古老行政单位中“多才多能”的人,后来逐渐成为国家或社会对一些道德品质高尚、具有儒家学问、有所作为的官员,或是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在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1](P65)。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始终是联结统治者、治国理政者与乡民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当统治者的公共决策与地方民意产生冲突时,“乡贤”利用自身威望代表乡民百姓与统治者进行沟通交流。“乡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各方利益,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因此“乡贤”能得到官府、地方宗族、乡民百姓的多方支持。“乡贤”成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上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的人生价值、道德品质乃至学问的一种正面肯定。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