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大土三阳列为当代书画领军人物
来源: | 作者:zfys6666 | 发布时间: 2018-03-28 | 288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年2月6日,中华网以《当代书画领军人物——大土三阳》为题刊登一则消息,我国著名画家大土三阳被官方媒体定为当代书画领军人物。


      大土三阳是一位思想深阔,造诣高超,勇于不断探索的画家。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沿着传统文脉的路径踽踽独行,在追寻、思索和实践中逐渐归至传统的正途,使作品充满文人山水的意象之美。

      他的山水画不是一个简单学习、复制的过程,而是建立在深厚学养、完备理论和纯熟技法之上,蕴含着极高的精神层次和强大的学术支撑,并由此形成传统与创新并存的个性风貌。他在临摹、研究、吸收历代大家笔墨精华的同时,亦注重提升自己文化与审美的素养,提出了笔墨“五韵”的独特理念,总结出“对立互为”的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


大土三阳
       字笑辉(孝回、晓辉),号大土三阳。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

      大土三阳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作研究,足迹遍及名山大川。积学经年,画风旷达超逸,笔墨浑厚苍古,境界高远深邃,诗文学养深厚,是当代诗书画均达颇高造诣的学者型山水画家。


      大土三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卓绝的笔墨修炼,创造了画雪景不使用一滴白粉,不勾一根白线,而达至雪境的荒寒料瀟、枯涩冷寂。尤其先生独具高格的画树艺术,已然超越于炉火纯青之境,而达艺术之高度自由化元。先生对雪景山水和千姿百态的树木全方位、立体多元性的神元刻画,均已超越了中国绘画历史上数代大家。


      在早年的院校学习中,大土三阳接受了全面系统的教育和训练,知识视野比较开阔,但他唯独钟情于传统山水的研究和实践,力求从古人的笔墨中汲取充足的营养。于是,他无数次穿过几千年传统山水的漫长旅程,在回溯和探寻中驻足沉思,发现和领悟中国山水画的笔墨之妙,将古人的山水精神浸润到自己的灵魂之中,达到心相契、神相通的至高境界。从北宋的范宽、李成、董源,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明代吴门的沈周、文征明,再到清代大家髡残、石涛,每一个闪耀的名字都是一种风格与精神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山水画不同时代的巅峰。

      大土三阳始终怀着由衷的敬仰走近他们,从中感受着他们作品的苍茫浑厚、挺拔雄奇、清润静穆、湿润华滋,并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将所有的精髓融于自己的笔墨中,逐渐形成生机流荡、骨苍神腴、恬淡清劲的山水之风。同时,他又得益于现代大家刘海粟先生的教诲,受到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讲求色与墨、色与水的融合变化,使作品呈现出沉雄浑茫、奇诡变幻的神妙之境。

     
      他的笔墨枯涩中含秀润,苍浑里见清逸,既流淌着宋元的诗情,又氤氲着明清的韵味,其境幽深静穆而古意盎然。尤其是画中的题诗和书法,皆出自本人之手,不仅和画面相互关联,也寄寓了画家内心的无限感怀,同时亦是自身修养的具体表现。此时,他更像古代的文人,集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在舞文弄墨的兴致中抒发着对山水、艺术和人生的一片挚情,同时也赋予作品丰富的精神内蕴和高雅的文人特质。


      大土三阳不只局限于笔墨技法上的探索,还在研究古代画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他提出了笔墨“五韵”的学术理念,即神韵、气韵、线韵、点韵、墨韵。他认为神韵像一国之君,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作品若有形无神,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气韵则如南朝谢赫所提倡的,要保持绘画的内在精神和韵味,并达到生机盎然的活泼状态。线韵是画的骨架和支撑,有长短、粗细、曲直、刚柔之分,也是中国画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点韵可以分为粗细、大小,并在有机的交融中体现出不同的韵味,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墨韵分为浓淡、干湿、枯润,如流淌的血液,关乎到作品的生命。好的作品一定是具备这五个元素,是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鲜活之作。大土三阳的笔墨“五韵”,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突破,在当代画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完善了古代画论的内容,使之更加具体细微,而且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大土三阳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又总结出“对立互为”的概念,认为中国画中的浓淡、虚实、干湿、疏密等多种对立关系,是可以相互为之服务的,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