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重磅!李劲堃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18-12-24 | 588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中国艺术报记者孟祥宁/摄

2018年12月2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

主席:范迪安

副主席(共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书平、许江、闫平、李翔、李劲堃、李象群、杨晓阳、吴为山、何家英、周京新、庞茂琨、徐里(兼书记)、鲁晓波、曾成钢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中国艺术报记者孟祥宁/摄

李劲堃,1958年生于广州,广东南海人。1982年毕业于肇庆师范专科艺术系油画专业。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中国画系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2002年调至广东画院,曾任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广东画院创作室主任、广东青年画院院长。2010年调至岭南画派纪念馆。2014年调至广东省文联,曾任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2017年调至广州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校长,广东画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敦聘教授,研究生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大漠之暮

153cm×150cm

1989年

李劲堃

我们需要有讲述自己美术故事的能力

文/李劲堃

初衷:厘定广东在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地位

我们为本次“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展的举办,进行了充分的学术准备。早在2011年与2013年,岭南画派纪念馆分别成功举办了“岭南画派在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与“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文献展和画家作品展,对20世纪前期的广东美术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回溯。

这两次研讨会的举办,也引发了本次“曙色”展策划的初衷:我们通过大量文献和史料论证,岭南画派并不只是一个地域性画派;岭南画派提出的艺术主张,引起了清末民初中国绘画的大裂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厘定上世纪岭南画派初创时的主张。

敦煌的传说古事记

145cm×185cm

1993年

李劲堃

当前美术史论界对“新国画”的研究里,“新中国国画”的界限比较清晰,而对清末民初的早期“新国画”的定义却不甚清晰,从传统国画向“新国画”演变的时间节点、变化肌理,同样众说纷纭。时至今日,我们许多学者谈到“新国画”的样式时,也总是习惯性地从新中国美术史中举证。

我们通过这两次研讨会搜集得来大量史料,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艺术的基本轮廓,改变了将岭南画派看作地域性艺术流派的成见。那一批致力改造中国画的仁人志士,正是从广东出发,前往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艺术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去传播“新国画”的声音,实现“艺术救国”的理想。

放眼中国美术史,北京、江苏、浙江等省份都是传统的美术重镇,广东固然不可与之相提并论。但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主张,促成近代中国绘画的转变,对“新国画”的出现起到重要作用,也让广东美术实现了美术史上唯一一次的异军突起。

幻像

185cm×145cm

1994年

李劲堃

耐人寻味的是,广东同时又是“国画复活运动”的重要阵地。“国画复活运动”是“后五四”时代本土文化艺术对外来冲击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中国画家对“五四”激烈的“反传统”态度的反思和调整。他们坚持民族艺术立场,发现和展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优长。通过与传统中国、现代世界的双重对话,中国画家重新建立起文化自信。中国画也由“美术革命”的对象转变为“美术革命”的主力,走出边缘化的困境,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对革新派来说,中国画不进行改变,就会走向没落;对传统派来说,用外来绘画改造中国画,难免会变得不伦不类,从而丧失自我。两派画人针锋相对,就传统文人画的价值,绘画写生、借鉴与模仿、抄袭,中国画、西洋画与日本画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激烈论争。

溶日

纸本水墨重彩

145cm×185cm

1994年

李劲堃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对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两派艺术家的作品与言论都进行了呈现。观众从这些内容不难发现,革新派与传统派之所以在广东产生如此激烈的碰撞,与广东“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区位优势,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氛围息息相关。

如今,在各种杂音消散之后,我们回望当年不同主张、不同倾向的画家建构新中国画的艰苦努力,重温当年粤籍画人的文化理想,为认识和调整当下中国画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同样带来深刻的启示。艺术总是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曙色”展试图向观众传达的意义。

秋气凝流

纸本水墨重彩

145cm×185cm

1994年

李劲堃

价值:新国画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化启蒙

展览开幕后,展馆迎来了大批史论研究者、美术爱好者,不少美院老师甚至带着学生来展厅上课。有时早上展馆还没开门,外边已经有三、四十名观众在门外守候。广州美术学院油画工作室更有画家,受到“曙光”展的启发,准备创作一批历史画。一场关于国画的展览,竟然可以引起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实在让我出乎意料。

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是本次展览的一条主线。他们是一批与国家民族命运同呼吸、有政治理想的文化人。他们的艺术轨迹对今天的艺术家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曙色”展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对这些岭南画派的核心人物进行了更全面、更完整、更贴合历史的描述。

炼日

185cm×145cm

1994年

李劲堃

如果以高剑父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为“标尺”,他真正到赴日游学进行国画革新的时间才只有5年。在此之前,他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国画教育;此后,他投身革命、回国创办杂志、进行美术教育,晚年又回归传统文人画。他的一生就好比一条长河,美术界长期以来却仅仅关注他到日本学画的那几年,对他的艺术生涯难免欠缺全面认识。

作为“新国画”的倡导者,高剑父除了绘画本身,还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出版,在上海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二是教育,除春睡画院外,他还先后创办过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等重要画家都出于他的门下。

浴日

185cm×145cm

1996年

李劲堃

艺术的革新并不是单靠画家画几幅画就能完成的。“二高一陈”利用画报、杂志等当时最新的媒体形式,进行社会启蒙,展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出版也让普罗大众了解到艺术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为新的艺术形式预备萌发的土壤。当我们查阅民国报刊资料时发现,陈树人的作品是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推介的,而高剑父在上海一天的行踪,也会在多家报刊得到及时披露,由此可见“新国画”画家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声望的。

“新国画”是一个群体:除了“二高一陈”外,还包括他们的一批学生。实际上,高剑父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达到“新国画”理想的最高峰。他的夙愿很大程度是由他的学生关山月、黎雄才等来实现的。高剑父的春睡画院,不仅借用了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的框架,还参照了中国传统书院、学堂的授课模式。某种意义来说,春睡画院、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模式,为广州成为日后新中国美术教育重镇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