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叫建设者。
一场视频连线后,上万名京雄城际铁路的建设者,劲头更足了。
京津冀地区,全国路网密度最高、交通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但也是发展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
施工总指挥杨斌头戴安全帽站在脚手架前,他的身边站着一群同他一起战天斗地的建设者,他们正用双手书写连接北京和雄安的“中国速度”。“京雄城际铁路2018年2月28日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全线建成通车。”他高呼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有!”嘹亮回答响彻旷野。
看到这个场景,习近平十分感慨。他说,现在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我们的铁路建设者仍然辛勤劳动着。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他们的名字叫爱国者。
百年南开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南开大学校史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放慢了脚步,他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详着、思考着。
“国旗三易”的悲愤一幕,孕育了南开。师生奔赴沙场,烽火淬砺了南开。抗战爆发,日军轰炸南开,叫嚣着:“就是要炸掉天津的抗日基地,去其史、灭其魂。”
“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诵,细细揣摩:“说得好!”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树什么人?这很重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他询问身旁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怎么上?学生们感兴趣吗?“要讲得鲜活一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他勉励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冬日的南开校园,石先楼前,新开湖畔。听闻总书记来了,“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嘹亮呼喊如波涛涌动。歌声雄壮、掌声雷动,许多师生热泪盈眶。
考察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在南开的一幕幕。
“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有牺牲多壮志,才有今天的成绩。今年我们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担好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国之强在于人。创业者、搬迁者、服务者、建设者、爱国者……在他们的足音里能听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脉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京津冀大地的未来、看到中华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