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这个产业关乎国家安全 美国的制裁会是一场灾难吗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18-04-07 | 476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年,调研机构IC Insight公布全球前20大芯片制造商排名,其中,美国有8家、欧洲3家、日本3家、台湾地区3家、韩国2家,新加坡有1家。

  4

  后来者步履维艰

  其他国家不知道集成电路很重要吗?当然知道!

  然而,大多数国家对此无能为力。

  谈起集成电路,大家看到的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但是实际上,真的很难!

  首先,其产业链非常长,流程十分复杂。

  要经过制取工业硅、制取电子硅、制取晶圆、光刻、蚀刻、离子注入、金属沉积、金属层、互连、晶圆测试与切割、核心封装、等级测试等步骤;

  在生产和封测中,需要光刻机、刻蚀机、减薄机、划片机、装片机、引线键合机、倒装机等制造设备的辅助。

  其次,集成电路产业素有“吞金”行业之称,稍微不慎,巨额投资就会“打了水漂”。

  集成电路产业有个特点叫“赢者通吃”。

  集成电路强国有足够的钱、技术和人力,可以不断投放新产品并控制产品价格。后来者的产品进入市场时,其产品价格已经被大幅度降低。

  没有足够的盈利,后来者就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以支撑下一代研发,走进“死胡同”。

  第三,欧美日等“先行者”早就在集成电路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布满了密集的“专利网”。

  后来者即使有钱、有技术、有人才,也会随时掉入这些精心布下的“专利陷阱”,只能被动缴纳高昂的专利许可费。如果硬闯“专利禁区”,还会被起诉,面临着巨额罚款。

  由此可知,集成电路领域的后来者真的是“举步维艰”——即使在一个点上取得突破,也可能在下一个点就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无法完整的连成一条线。

  如果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前期的一切投入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其他国家望而却步,放弃了对集成电路的研究和生产,束手让欧美日等国“揩油”。

  除了中国。

  5

  中国不是后知后觉

  其实,早在1953年,中国就着手发展半导体产业了,没比美国晚几年。

  然而,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国家几乎停止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集成电路产业自然深受影响。

  “原子弹之父”钱学森曾经这样感慨道: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

  此后,中国在自主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道路上先后发起了三次冲击:

  第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了24条二手生产半导体生产线;

  第二次:80年代中期,引进设备同时引进技术、软件乃至外资及其管理方法,

  诞生了华晶、首钢NEC、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等四个半导体企业;

  第三次:90年代中期,实施华晶“908”工程以及上海飞利浦先进半导体、首钢NEC、上海贝岭的技术升级,同时在浙江绍兴引进一条微米级半导体生产线。

  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对我国实行了技术禁运。

  即使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也只能引进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里西方淘汰的技术。

  对于当时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半导体产业,中国只能通过特殊渠道少量购买设备,始终无法从官方途径大规模引进半导体设备和技术资料。很多千方百计购买来的设备已过时,甚至根本就不配套。

  此外,当时的企业只讲生产、不讲消化,大生产线始终未能进入良性循环,集成电路产业链远未形成。

  这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人都说“集成电路不是好玩的”、“搞集成电路,就是抢个地雷顶在自己的头上”。

  在吸取前几次惨痛经历的基础上,1995年,我国下定决定要把集成电路产业搞起来,投入100亿元发起“909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建设了一条8英寸硅片,从0.5微米技术起步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生产出了64M随机动态存储器,并实现了盈利。

  这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是,它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信心:中国大陆也是可以玩转集成电路,投进去的钱不会“打了水漂”。

  这样,中国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开始放心投入到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之中。

  到了2006年,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在1995年这个比例还不到1%),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并且,超越日本和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

  6

  奋起直追取得硕果累累

  此后,中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量始终占全球的1/3,自给率还不到10%,对外依赖却相当严重,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额超2000亿美元,远远超过石油和粮食,很容易就被西方国家“卡住脖子”。

  美国曾以违反出口限制法为由,对中兴使用的大量由美国供应商生产的集成电路、软件等采取出口限制。

  同时,西方为了维持其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优势地位,对相关技术封锁得严严实实。这使得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业同国际先进水平始终保持代差,进而限制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

  具体来说,上海微电子早在数年前就掌握了90nm光刻机制造技术(上文已经提到,光刻机是芯片生产必须的辅助设备),但是在光源等光刻机的核心部件方面因为需要进口而被“卡住了脖子”,以至于无法实现技术更新,长期停滞在90nm水平(近年来光源技术已突破,比如成都光机所的汞灯,以及潜力巨大的固态深紫外光源,40/65nm光刻机也正在研发中)。

  因此,中国必须奋起直追:

  *2014年6月,国家斥资1200亿元人民币成立集成电路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

  它不仅解决了“钱”的问题,更翻开了产业新的一页,中国半导体业发展开始持续的加重投资、扩大产能,涉足IDM模式(国际整合元件制造),如存储器等芯片的制造,并公开宣称产业的发展要按照国际的规则,尊重知识产权,向市场化、全球化迈进。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因为这意味着202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到全世界35%,也就是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当然,这是指总体产值,就产业结构而言,仍然是美国在高端,中国在中低端和部分高端。

  *紫光集团、中国电子、长电科技等公司也相继组建集成电路“国家队”,不断加大投入,并对全球半导体重要企业进行并购。比如,清华紫光在南京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就投入了300亿美元。

  *国家设立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2专项),在这个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微电子组织了北大、清华、复旦和中科院微系统所等来共同研发22和16纳米技术代,进行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这项研发在很多关键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10,一些专利成果被IBM、格罗方德半导体等巨头公司引用。

  要知道,在专利技术上,只有实现了“你中有我”,与发达国家的专利搅在一起,互相引用,才能有一定的话语权,对自己产业形成真正保护。

  中国发展集成电路的决心比之前更大,效果也很明显。

  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4335.5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惊人。

  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销售额很快就能进入全球20强,这将是历史性的突破。

  7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