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甘肃敦煌:把敦煌故事讲给世界听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21-01-24 | 4952 次浏览 | 分享到:

  敦煌研究院随即提出“数字敦煌”构想。“数字敦煌”运用测绘遥感技术,将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等一切文化遗迹,利用数字技术保存文物信息,并利用石窟数字资源制作了高保真的复制壁画、3D打印彩塑、超高清球幕电影、敦煌文化动漫作品等。

  基于敦煌研究院的石窟数字化成果,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联合策划举办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巡展精选60余幅精美壁画、两座经典复制洞窟和一批藏经洞出土复制经卷及绢画,运用数字技术高清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

  自2013年以来,巡展已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0所院校及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德国杜伊斯堡、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美术馆展出,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使用,彻底改变了游客的参观模式:所有游客需要通过网络预约才能参观莫高窟;所有游客必须首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球幕电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莫高窟参观游览。这种方式有效控制了参观人数,提升了游览质量,是实现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有益探索。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高清影像资源首次亮相互联网,免费向全球共享。

  数字技术也为敦煌文献共享及回归提供了重要途径。在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发言中介绍:“敦煌研究院计划在‘数字敦煌:敦煌壁画数据库’的基础上,拓展数字化资料领域,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开展‘数字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项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活动,推动流散海外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引导支持各国学者更好地研究敦煌文物,讲好敦煌故事。”

  如今,数字化的“丝绸之路”已然开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这一项目将通过国际合作,系统调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经洞文物,在敦煌学信息资源网中搭建“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目录”和“藏经洞文献研究目录”专题模块,通过网络将院藏敦煌学术资源全球共享。

  “简”述敦煌

  悬泉置遗址是敦煌市以东64千米的一处汉晋邮驿遗址,在1990年至1992年间发掘出土23000多枚有字汉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汉晋驿置机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悬泉汉简是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张德芳在《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一文中指出:“悬泉汉简保留了大量西域都护府设立后直到西汉末年西域30多个国家前来京师路过悬泉置停留的珍贵记录。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总领西域,而对西域各国不采取内地的郡县制而从其旧俗;在重要的战略地区驻兵屯田,以防范匈奴侵犯并负责地方治安;对大国如乌孙和龟兹辅之以和亲,结昆弟之好;注重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等等,对西域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理。从汉简材料还可看出,西域各国通过频繁的来汉活动,依附感、归属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古代中国与中亚的外交关系自张骞揭开序幕后,大量的汉简材料为其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细节,具体而生动。”张德芳说。

  悬泉汉简是西北简牍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简牍提供了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更是丝绸之路的全景式画卷。

  近20年来,甘肃学者对甘肃秦汉简牍进行了有计划的整理出版。“甘肃秦汉简牍集释”项目是甘肃目前最新的整理成果。该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计划出版包括《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1册在内的四种十册,目前已圆满完成。

  继《悬泉汉简(一)》出版后,《悬泉汉简(二)》也计划于近期出版。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的梳理、解读、呈现,全世界的读者将进一步加深对古代中国和丝绸之路的理解和认识。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2日 07版)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