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建议学生在职业规划上要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并且早做准备。
新京报:在稳就业方面,北京今年还有怎样的计划?
徐熙:围绕“十四五”规划,今年会有一些新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与统筹城乡有关的就业政策可能会多一些,原来就业政策考虑城镇更多,今年会适当往农村地区倾斜,帮扶更多农民就业。
另外,企业是就业的一大源头,今年也会有很多稳企的政策,涉及银行贷款、困难企业扶持、产业链结合等。
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仍然是今年政策关注的重点。
谈企业帮扶
去年北京出台三十余份文件,助企业应对疫情难关
新京报: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遭遇发展难题,北京是怎样帮扶的?
徐熙:疫情期间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三十多份相关文件,帮助企业应对难关,其中包括减免税费、稳岗支持、补助吸纳困难人员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
比如,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劳动关系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争议,有的引起了法律诉讼。为给企业一定的缓冲,去年底北京市发布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列入清单的29项行政处罚事项,凡是符合轻微违法情形并及时纠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但不予处罚并非不查、不管事,我们采取“一案三书”的办法,用人单位签署守法诚信承诺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并制作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促使用人单位诚信守法。
疫情期间劳动争议案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去年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并不低,多数涉及企业职工在工资薪酬上有争议,但这些劳动争议案件有八成在仲裁阶段就解决了。
运用调解仲裁的职工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更善于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更愿意通过共同协商妥善解决问题,而非与企业“撕破脸”。在一定程度上,疫情期间职工与企业之间协商的机制更完善了。
因此,疫情期间调解仲裁数量的增加也应辩证看待。一方面,疫情期间暴露出原来的劳动政策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职工愿意通过调解仲裁这种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社会的进步,协商的过程也助推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社会中企业职工关系的提升。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摄影记者 王飞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