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亮点三:进一步体现了“联合党校”的鲜明特质
【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政党制度的高度自信,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体现,需要以一定的制度设计体现“联合党校”性质并为统一战线各领域参与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提供平台。
【亮点】《条例》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的性质出发,对院长、副院长配备以及院务咨询委员会设置进行了规定,突出“联合办学”这一要求。
《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一般由民主党派组织主要负责人或者无党派代表人士担任”且“副院长中应当配备党外人士”,体现“联合党校”的性质定位。
《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成立由党委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组成的院务咨询委员会,对办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和协商”,为落实“联合党校联合办”提出了院务咨询委员会这一重要平台和载体。
【点评】社会主义学院的创办发展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密相关的,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建设离不开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特别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支持帮助,《条例》相关规定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论断,也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支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平台路径。
亮点四:进一步明确了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努力方向
【背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发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就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同时,面对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主义学院积极探索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的统一战线教育培训新机制,获得党中央肯定和系统内外认可,这些新做法新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加以固化。
【亮点】《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基本依据,立足新时代任务要求和未来事业发展,明确了教学布局,规范了班次学制,并就落实联合办学、开放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条例》注重吸收社会主义学院办学的历史经验和创新探索,突出“大统战”“大文化”双重视角下以文化共识促进政治共识的教育培训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布局,提出“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新时代教学布局。
《条例》以“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国情研修班”等班次类型实现统一战线领域教育培训全覆盖。同时,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班次分为主体班次和委托班次,并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可以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开设新的班次”,拓宽了班次类型和培训范围。在学制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各类班次的学制”,为学院灵活办学提供了政策空间。
《条例》要求社会主义学院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网络培训”,“应当充分利用党委统战部门、统一战线各领域以及社会资源开展教学”,有利于推动解决社会主义学院办学资源紧张与培训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点评】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相适应,积极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条例》将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的统一战线教育培训新机制加以固化并推广,必将有效提升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亮点五: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功能作用
【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1997年加挂“中华文化学院”的牌子,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纷纷跟进,在中华文化教育、研究、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亮点】《条例》着眼社会主义学院新时代新使命,提出建设统一战线智库,明确中华文化学院的设立以及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对外交流三项职能,是对原有政治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条例》提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具备条件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可以建立统一战线智库,开展统一战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统一战线智库、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京ICP备1505645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94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京)字第 0679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7]1029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8-02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75988 传真:010-67475988 邮箱:cctvzfw@163.com
Copyright© 中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