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工作人员 查询
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小麦抗湿晚播培训月活动
  • 第十六届津台投资合作洽谈会将于10月28日至31日举办
  • “七五芳华再启航·侨心逐梦谱新章”为主题的厦门市侨联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举行
  • 厦门市第五医院晋升“三甲”医院
  • 这座连江古村,靠“古韵”与“美味”出圈了
  •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标准公益宣贯活动举办
  • 我国牵头制定的花椒调味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助力“好房子”建设 建信住租发布“好公寓”产品标准
/
这座连江古村,靠“古韵”与“美味”出圈了
来源:人民网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25-10-23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古厝的飞檐翘角遇见仙人掌的蓬勃生机,当青石板路串起红色记忆与袅袅炊烟……福州市连江县东湖镇岩下村这座在岁月中“优雅转身”的传统村落,正以其独特的融合之美静候更多人来访,读懂它的美。

岩下村留耕堂

岩下,历史上隶属名闻乡贤义里。岩下之名,源于王审知入闽后,其中一支王氏族人来此,见这里四面环山、石头又多,遂筑茅岩下,繁衍生息,聚成村落。因村落建在山下山、石,即岩字也,故取名“岩下”。岩下村历史文化深厚,是福建省级定点革命老区基点村、福建省传统村落,村内留耕堂、举人厝、敦厝被列为连江历史建筑。

秋日晴朗,踏入岩下村“镇村之宝”——留耕堂,迎面是气势恢宏的门楼,精美的木雕窗棂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走进内部,龙跃门、美人靠、书院挡墙、门窗木雕、石臼石磨依次入眼,共同构筑出一个充满历史温度的古厝。

据记载,留耕堂由王光天、王光祖兄弟于1766年合力修建,为土木双层结构,三座相连,坐东北朝西南。整座建筑占地达1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380平方米,在清末被誉为著名的“十二扇(门)大宅”,是连江县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清朝古民居。其名“留耕”,取自“官家不如农家好,早去暮归转回家”之意,寄托着先人不忘农耕本心、归家守静的淳朴愿望。

留耕堂内的房间改造为知青文化展示馆

留耕堂内的房间改造为知青文化展示馆

然而,岁月流转,这座曾经辉煌的大宅也曾一度走向衰败,门庭冷落。“为了让留耕堂重获新生,从2000年起,村民和乡贤群策群力,多次集资修缮。”岩下村原村委主任王细珠回忆道,“从最初清理堆积多年的禽畜粪便,到筹集60万元解决漏水、白蚁和结构老化等致命问题,再到修复濒临倒塌的房间、改造电网,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

修缮的是建筑,唤醒的却是记忆。随着留耕堂主体结构的稳固,岩下村丰厚的人文底蕴也找到了最佳的承载空间。岩下村是连江重要知青点,先后有80余名知青在此上山下乡,同时,这里也承载着历史悠久的青红酒文化。“去年我们又筹集了45万元,将留耕堂内倒塌的房间改造为岩下村历史文化展馆、知青文化展示馆以及青红酒展示馆,更好地向大家展示岩下村的故事。”王细珠说。

留耕堂迎来研学游队伍

留耕堂迎来研学游队伍

如今,留耕堂不仅是岩下村的文化地标,更成为重要的研学基地,自修缮开放以来已吸引大量游客与学生前来,在一砖一瓦间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出留耕堂,岩下村的魅力仍在延展。这个古老的村庄,正以多元的文化与产业为笔,绘制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村道旁种着仙人掌

村道旁种着仙人掌

村道旁,一片片仙人掌郁郁葱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突破传统农业收入不稳的瓶颈,岩下村积极探索“一村一品”发展路径,引进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植项目,打造出集种植与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据了解,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1997年由我国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引进。这看似寻常的仙人掌,在岩下村却被点化成真正的“宝藏植物”。它不仅可观赏、可食用,更被深度开发为饮品、鱼丸等特色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为村民创造了“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机会——农闲时节,许多村民通过参与仙人掌的种植养护,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

连江县将系统整合人文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连江县将系统整合人文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除此之外,岩下村还蕴藏着农耕记忆、红色故事与自然风光等多重资源。“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整合这些人文资源,以古厝为骨架,以历史与红色文化为灵魂,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岩下村村委副主任王义平表示,他们希望让游客不仅看到风景,更能听见故事、记住乡愁,让文化真正反哺乡村。

村民在树下闲坐

村民在树下闲坐

沿青石板路往村中走去,两旁屋舍整齐,道路洁净安宁。秋日午后,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树下,沐着暖阳,闲话家常,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图景。(文/图 林巧倩)

(责编:江苇杭、吴舟)


                   热   点      
              新​     闻    排   行 
更多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