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精准扶贫 合力攻坚 云南确保“直过民族”不掉队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陈为民 | 发布时间: 2016-05-03 | 2388 次浏览 | 分享到:

沿着水泥路进入基诺山,成片的茶园和橡胶林映入眼帘。

在新司土村委会巴飘村民小组,村内干净整洁,村民热情好客。家家户户的围墙都绘有惠农政策的宣传画,传统风格的两层楼房错落有致。每户分别建有独立的洗澡室,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多数家庭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城里人的生活基本一样了。”

“文化活动中心、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池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曾云介绍,目前全乡46个村民小组,均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网络,7年前,卫生网点就全面覆盖基诺村寨。

在海拔1160米的西盟玉体村民小组,87户村民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种植橡胶、甘蔗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以往用盐巴辣椒拌饭吃,到六七月份就开始饿肚子。”小组长岩孔对曾经的苦日子记忆犹新。

要致富,先修路。岩孔回想以前,也正是1996年全乡投工投劳修建的7公里进村道路,打开了当地致富大门。而现在,全村人盼望的是把这条路铺成水泥路,“只有路好走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4月19日,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勐海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往日的宁静,一条长约8.7公里的入村水泥路正在建设中,猪牛圈、高水位人畜饮水、垃圾池等基础设施正逐步推进。

曼班三队,一眼望去,绵延大山,沟深谷险。村寨里的17户全是拉祜族,在这里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员罗志华说,“只有路通了,老百姓才能走出大山,农产品也才卖得出去。”

为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云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244.3亿元,重点实施了238个整乡推进和280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今年还将继续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100%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也将在2016年内完成。

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在玫瑰园采摘玫瑰。云南省师宗县竹基镇界桥村委会已发展玫瑰种植300余亩,并成立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吸收周边村民1000余人次劳动力到玫瑰园打工。(付余红 摄)

路子——

产业发展“扶上马,送一程”

“有了安居房,还要有可持续的产业,才能保证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普洱市扶贫办项目科科长刘文说,随着安居工程的推进,几乎每户村民都成了贷款户。“还贷的钱从哪里来?”这是村民和扶贫干部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佤族小伙岩孔14岁就开始在外务工,是博航八组见识比较多的一个,在这次的精准扶贫帮扶中,岩孔列出了“一篮子”脱贫计划。

“先靠甘蔗、猪、牛、羊的收入把贷款还清,然后再贷10万元用于规模化养牛。”岩孔说,现在试养了30头牛,等技术成熟以后,就可以进行规模化养殖。

“3万元贷款,以我现在的收入肯定能提前还清。”对未来,岩孔信心满满。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的支撑,而产业发展更需要“量体裁衣”。

“博航八组距西盟县城13公里左右,除了种蔬菜和畜牧养殖外,依托特色村寨也非常适合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和跨境旅游。”彭丽娟介绍,针对村民提出办农家乐的想法,镇里组织了20多人到西双版纳和普洱市考察学习。

而相邻的博航十组已培育了一批特色农家乐,正在尝试利用“乡村淘宝”项目,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把农特产品销往各地。2014年,博航十组实现旅游收入26万元,人均增收1625元,户均增收6190元。

勐海县扶贫办主任王德说,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在极其落后的曼班三队,第一步是成立村民生产合作社,采取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由驻村干部组织全村蔬菜、水稻、玉米、茶叶等种植和小耳朵猪、土鸡等养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带动村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提高生产效率,第一年实现脱贫摘帽;第二步是2017—2020年,加强合作社管理,引进实力企业,盘活土地资源,建立网络销售平台。

产业发展受市场因素影响大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各地通过制定发展生产计划,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等的工作也一直在开展。政府引导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因素无形的“手”也博弈多年,如何能让产业发展惠及贫困地区尤其是“直过民族”地区群众,同时又能避开市场风险,这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来说仍是一个考验。

基诺族妇女在茶园采摘茶叶。基诺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是我国最后确定的民族。近年来,通过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基诺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叶、橡胶等作物是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9308元。(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脑子——

“‘摇钱树’也得有人去摇”

“摇钱树也需要人去摇。”西双版纳州扶贫办副主任岩三书介绍,率先脱贫的村寨除了拥有茶叶、橡胶这样的“摇钱树”,更重要的还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乐于接受外界先进的事物。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