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北京市来广营地区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前往来广营老人乐园开展慰问活动
  •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与东湖街道商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叶青大厦举行
  • 北京市朝阳区工商联与望京街道开展专题座谈
  • 北京中复集团党委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会
  • 叶青大厦党委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工商联执委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指引(试行)》推进实施工作部署会在京召开
  • 漳州南靖:“党建链”串联“产业链” 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四十载育“杉”路 四代良种结硕果
这个新疆村庄,习近平一直惦念不忘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19-08-05 | 520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南海连着最基层,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基层干部群众回信。从脱贫攻坚,到志愿服务;从大学校园,到民营企业;从祖国边疆,到创新一线……一封封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体现着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怀,蕴含着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表达着对奋进新时代的殷切希望。

人民日报推出“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见证发展变化、感悟初心使命。今天(8月5日)刊发第四篇《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走,咱上村委会聊!”尉犁县委组织部驻达西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艳凤拍拍身上的土,放下卷起的裤脚,坐上一辆摩托车往回走。记者来到达西村采访时,她正和近百名村民一起,补种村道两旁近10公里长的防风林带。

达西村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城边上。过去,这里“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沙吾尔·芒力克198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各族群众开挖排碱渠,种植防风林,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走上致富路。

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达西村考察基层党建工作。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讲到了达西村的村训——“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消息传来,村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总书记写信,汇报5年间村里的变化。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回信,强调兴疆稳疆,重在基层。

瓜果飘香时节,达西村一派生气盎然。“坚守住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护育好民族情深的胡杨林”,沙吾尔·芒力克告诉记者,“各族群众就像大漠里的胡杨,根连着根、心连着心。”

“有馕掰开一起吃”

1975年,当时不到20岁的杜孟河与舅舅一起从山东来到新疆,在达西村生活40多年,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吾尔·芒力克担任村支书后,带领大伙修渠、排淤、治盐碱,种植防风林,林网护住两万多亩农田,贫土改良成了肥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维吾尔族村民多以养畜、种果树为业,汉族村民则以种菜、种棉花为主。“有馕掰开一起吃”,沙吾尔·芒力克号召村民打破传统习俗,互相学习借鉴。

最早尝到甜头的是达西村四组维吾尔族村民艾沙·吾守尔一家。“家里25亩地全部种上棉花,汉族兄弟带着我锄草、施肥、浇水,1990年纯收入就有两万多元。”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全村的棉花种植面积很快达到1.9万亩。

投资建设面粉厂、农贸市场、蔬菜大棚……多业并举,达西村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2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南疆第一村”的声名不胫而走。

走进沙吾尔·芒力克家的庭院,还是那座葡萄架,枝蔓青翠欲滴,数十株夹竹桃绿意盎然。

“10年前的夏天,习近平同志盘腿坐在这座葡萄架下的板床上跟我们亲切交谈。”沙吾尔·芒力克说,2014年收到总书记回信那天,“乡亲们一批批涌到葡萄架下,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柏油路从8公里拓展到78公里,360户群众住进新房,400多户群众用上天然气,300多户群众开上小轿车……说起这些年来的新变化,沙吾尔·芒力克感慨地说,“没有各族群众的共同奋斗,就没有今天的达西村。”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村干部在一起。李 飞摄

“要做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艾沙·吾守尔家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老两口身旁,站着一对汉族夫妻。

“这是我的汉族儿子郭宗俊。”老人舒心地笑着对记者说,“开春时村里都在忙着给香梨树打埂子,我家不着慌,全靠他来帮着做。”

1998年,郭宗俊从河南来达西村打工。艾沙·吾守尔把举目无亲的小伙子带回家,管吃管住,像儿娃子一般照料。1999年,艾沙·吾守尔的儿子因车祸离世,郭宗俊改了称呼,对着艾沙老两口叫起了“爸爸妈妈”。

“10年前习近平同志就叮嘱我们,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沙吾尔·芒力克告诉记者。2010年起,达西村在全疆率先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目前全村150多户汉族群众与400余户维吾尔族群众相互间结成“亲戚”318对。艾沙·吾守尔老人一家和郭宗俊正式结了对,“这个汉族儿子,亚克西!”

62岁的六组村民林国发是种菜能手。他的维吾尔族“亲戚”五组村民司地克·阿衣甫是个巧把式,养羊、电焊、木工样样在行,去年动了种菜心思,林国发手把手帮他搭起大棚。去年冬天,司地克·阿衣甫帮村民托养花卉,净赚2.2万元。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2017年1月,李艳凤来驻村后,又带领帮扶干部与“四老”人员、相对贫困户结亲112对。

李艳凤结对的“亲戚”是达西村二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库尔班·艾依提一家,老两口的生活主要靠低保。“李书记一周来家里两回,房顶上的防水板、院里的水泥地面,都是她弄的。”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在院里转悠。

                   热   点      
更多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