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计算所93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一任主任毛伟清晰的记得:90年代,班上同学第一选择是出国深造,第二选择是去“铁饭碗”单位。直到1999年前后,互联网的第一波创业浪潮兴起,投身创业和去互联网公司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图注: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企业瀛海威、四通利方(新浪前身)就在海淀图书城附近诞生。(图片来源:海淀档案馆)
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至此,“中关村”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而千千万万创业者的命运,也与互联网联系到了一起。
从咖啡店搭起创业大舞台
201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提出打造创业孵化一条街,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海淀图书城正式开始业态调整改造,优化空间环境,全面向创新创业服务业态升级。
图注:今天的创业大街南口依然保留着海淀图书城的门楼和牌坊。
跟中关村的第一批创业者的“下海”经历相似,创业大街的转型也是应势而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书、电子书逐渐成为潮流,海淀图书城的人气大幅衰落,转型势在必行。
对于大街的转型过程,陈洪渭印象深刻:曾经一度想学三里屯,干脆改成酒吧街,供周边的互联网和IT公司员工消费,但街坊们都觉得跟中关村文化的氛围不符。“考虑再三,我们引入了雕刻时光、车库咖啡,创业大街终于从咖啡店迈出了第一步。”
花上二三十元钱,来一杯咖啡,就可在这儿工作一天,还能认识的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来大街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年轻、高学历、朝气蓬勃,这就是今天创业大街的用户画像。
图注:创业大街上的“创业会客厅”,这是国内首个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目前能提供线上线下9大类创业服务。(杨波 摄)
2015年5月7日,创业大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李克强总理,除了“入乡随俗”地喝咖啡,李克强总理还与正在接受创新创业培训的学员们聊围棋,鼓励卖牛肉米粉的大学生创业者……
方向对了,路子就宽。在创业创新的春风下,依托“创业会客厅”,大街的转型步入了快车道。从2013年开街到2017年,联合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921家,融资额超270亿元。平均每周举办约24场活动。
年轻一代的创业者伴随改革开放长大,他们不再需要像陈春先、柳传志等前辈一样为了办营业执照而“过五关斩六将”,他们也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创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可以跟硅谷无缝接轨;他们具有更雄厚的经济基础与知识储备,他们享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及更宽松的社会环境。
图注:创业大街自2014年开业后,迅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创业者目光,这是今年一次活动上海外创业者在交流。(杨波 摄)
佳格大数据创始人张弓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80后,2015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了美国航空航天局这份“铁饭碗”工作,从硅谷回到中关村,在创业会客厅的支持下,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如今,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已经在智慧农业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这条街的历史,既是中关村的历史,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民营企业创业史。创新创业已成春潮,新的力量在增长,中关村的创新因子不会止步。”创业大街负责人姚宏波总结到。
故事依然在延续。40年来创业创新文化的积淀,民营科技企业集聚、创客大军荟萃、各种要素碰撞、创新孵化机构勃兴,成就了中关村今天的辉煌。一个更加开放、创新的中国,将带来无限机会与希望。 (人民网 杨波)
(责编:毕磊、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