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科研流程中,需构建AI驱动的闭环创新体系,将AI大模型作为科研‘大脑’,使其深度参与从数据分析到实验观测验证的全流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楠建议,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解读生成科学假设,结合历史数据预测高价值观测目标,调度观测设施进行智能化观测,再将新的观测结果反馈至模型进行迭代优化,形成“假设生成—观测处理—推理验证”的自动循环。这种闭环模式能将科学家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理论构建等高层级科学思考,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突破资源与人才瓶颈,同样需要强化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与共享。罗阿理认为,在资源配置上,应推动专业天文机构与顶尖科技企业、多学科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联合研发、资源共建等方式破解算力难题;同时加快天文AI模型的开源进程,打造全球共享的模型社区,降低中小机构的参与门槛。在人才培养方面,需构建跨学科教育体系,在高校开设天文与AI交叉专业,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等方式,促进全球人才资源的流动与协作。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