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社区书记上讲台”行动首场活动走进北京工业大学,西城区“红墙先锋”社区治理导师团团长、广内街道核桃园社区党委书记潘瑞凤,“红墙先锋”社区治理导师团副团长、金融街街道京畿道社区党委书记姚宇琳,为5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学子带来基层治理“实操课”,让学子在真实案例中感受社区工作的温度与方法。
“三个坚持”深耕治理 办好居民心头事
“社区治理没有‘花架子’,每一步都要想在居民的急难愁盼上。”潘瑞凤以核桃园社区的实践为例,详解坚持提质增效、坚持服务增效、坚持赋能增效的“三个坚持”治理法,从问题、破题、解题三个层面,以“有爱”之心解决急难愁盼、以“有力”之举动员多元共治、以“有行”之为提升生活品质给出具体路径和方法,每一个方法都紧扣居民需求、层层递进。
在改善社区硬件、回应居民需求上,社区以“提质增效” 为抓手 —— 聚焦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平房院落环境杂乱等痛点,完成拆违铺路的“基础整治”,同时联合驻区单位共建十余处“党群之家”红色阵地;通过“微更新”改造,让闲置小花园,变成了老人晒太阳、孩子玩耍的休闲好去处。
为激活居民“主人翁”意识,社区用“三微”行动打通居民参与治理的通道,以“好商量”议事会为纽带,把楼道僵尸车、堆物堆料这类“家门口的事”摆到台面上,邀请居民共商、共议、共治。
让老社区留住“烟火气”、守住“老记忆,社区发动居民绘制京味彩绘、种下纪念核桃树,让老社区既有“整洁颜值”,又有“烟火灵魂”。
十四年社工路 从“书生”到“小巷总理”
“2009年成为北京首批大学生社工时,我还是个怕跟居民打交道的内向姑娘。”姚宇琳以“十四年社工路”为线索,分享自己的“三重修炼”心路历程和成长蜕变。
工作中,她在“事”上练就全能本领,既深入残疾人家庭推动无障碍改造,让特殊群体走出家门;又统筹老旧小区升级、破解停车难题,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居民看得见的幸福;更在“人”中凝聚人心,用“记住居民小事”拉近距离,靠“楼门公约”化解邻里矛盾,以“志愿者之星”“中国好人”故事培育社区美德;最终在“心”中锚定价值,让社区成为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她持续深耕基层的动力源泉。
学子问“难点” 书记授“实招”
分享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成为课堂最有收获的延伸。“基层是如何平衡不同群体需求,推动工作落地的?”“刚进入社区工作,如何与居民打交道,您能给我们一些快速适应岗位的建议吗?”……学子们围绕课堂上的难点、疑点积极提问,两位书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逐一解答,用真实案例化解理论困惑,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以前总觉得社工职业模糊又遥远,今天听书记们讲完才明白,咱们的工作就是在家长里短中解决实际问题,在细微处守护社区温度。”不少学子表示,此次互动彻底打破了以往对社工职业的刻板印象,不仅重新明确了对社工职业的认知,更真正认识到这个群体。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锋表示,此次“社区书记上讲台”行动,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更让学生们跳出课本,真切看到社工职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链条。
今年以来,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以社区学院为抓手,通过“示范性培训、进阶式育才、共融化赋能”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此次活动正是“联动赋能”机制的重要实践,旨在打破基层实践与高校理论壁垒,让学子感受基层工作温度。后续,区委社会工作部续将推动“社区书记上讲台”行动常态化,助力更多高校学子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共同打造基层治理人才培养“西城样板”。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