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融合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如何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已成为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关键命题。实际上,不同国家文化、法规等层面的差异,是企业“出海”绕不开的挑战。
厦门钨业董事长黄长庚对《证券日报》记者讲述了一段在“出海”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
“在法国工厂(合资工厂)前期建设中,当地环保组织发现用地内有一小片池塘,于是项目随即展开了全面的环保论证,从池塘是否属于湿地,到池塘范围内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甚至细致到要搬迁安置池塘内的所有生物,包括统计青蛙数量等,事无巨细。”黄长庚表示,该工厂系法国当地重点引进的投资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遭遇了一些法律规定和文化方面的磨合。可以说,企业“出海”面临着诸多挑战。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企业积极行动,一方面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法律和商业习惯等,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深化本地化运营,实现高质量“出海”。
“本地化运营使得大型龙头企业能更加贴近本地市场、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强化品牌传播;此外,大型企业‘融进去’模式呈多元化,设立分公司、直接投资、境外合资与并购成为制造业企业‘出海’的主要模式。”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以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矿业”)为例,公司独创“矿石流五环归一”管理模式,在收购海外项目后,迅速派遣专业团队进驻,开展技术攻关,进行“一企一策”方案输出,提升管理效率,推进降本增效,缩短产能爬坡周期。
“为实现深度本地化运营,紫金矿业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多元化用工策略,构建可持续人才体系。截至2024年末,子公司项目本土雇佣率达95.98%。”紫金矿业董办相关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通达创智的马来西亚工厂投产仅5个月便实现盈利,远超预期。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其本地化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以及总部与当地团队的紧密配合。
“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和海外市场的节奏,灵活调整投资推进节奏。”通达创智马来西亚工厂总经理Lau Wei Ling表示,“目前马来西亚工厂已实现90%以上管理岗位本地化,本地核心团队逐步具备独立运营能力,也为后续产能扩充与新项目导入奠定了扎实基础。”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从产业体系角度而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在不同地区实现更高效的协作。而中国企业也正以实际行动与全球各国实现优势互补,积极构建开放包容与均衡普惠的全球经济体系,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