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更好统筹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指拓宽经济规模和范围、提升增速,质变是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运行效能。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意味着从拓展市场规模和范围,到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层次,完善基础制度规则,进而增强对全球优质要素的吸引力和汇聚能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同样也能反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宏观政策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各部门各地方将在政策制定全过程中更为顺畅地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从而形成更大的政策合力,有力有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把握全局和局部、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局部和全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各项战略部署在全局中的定位以及与全局的关系,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如果不进行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就会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整体效率。例如,搞“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会加剧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妨碍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实现。清理破除这类不当干预行为,关键在于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推动各地积极融入和服务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形成合力激发更大潜能
展望“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稳”的基础更牢靠、“进”的势能更强劲,锚定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打出高效政策“组合拳”,就能形成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更大的发展潜能。
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要把预期管理放到宏观经济治理的突出位置,引导全社会把握住宏观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方面,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对创新和民生等重点领域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财税和金融领域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将合力提升宏观政策有效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各类经济政策密切配合。要促进就业、价格、产业、城乡、区域等宏观和微观领域各类经济政策的高效协同,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稳增长是稳就业、稳物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后两者又是稳增长的有力支撑。物价能够体现供需动态平衡和产销循环状态。通过合理引导供需,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能够带动物价合理回升,改善工业企业利润,进而提振市场信心。同时,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将稳就业与稳投资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各类企业稳岗扩岗。
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同向发力。要加强法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评估工作机制,完善自评估和送评程序。例如,在法治方面,要加快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切实提高市场准入效能,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依法纠治违规异地执法。在民生方面,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切事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养老设施建设与适老化改造投资力度,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提供支撑。
健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要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作为引导预期的重要手段,让公众和市场机构更好理解把握政策目标和内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强化一致性评估,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协同。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型辅助工具,及时研判宏观形势与分析微观诉求,支撑政策优化调整。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