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彰显出我国医药生物产业蒸蒸日上的研发实力。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曾向媒体介绍,以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衡量,中国对全球贡献占比已达到13.9%。这一贡献比例在2015年只有4.1%,2018年为7.8%,到2020年已稳居第二梯队之首。
满足大众需求 科技创新助力医疗普惠
晓芸和许超(均为化名)是失聪人士,但他们的儿子军军(化名)听力健全。由于疫情原因,夫妻二人只能通过视频与在外地上学的儿子用手语交流。“许超能发出一些声音,而我只能打手语。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式与儿子沟通。”晓芸说。
现在,晓芸和许超只需开启智能手机的无障碍通话功能,军军说出来的语音会被即时翻译成文字,而晓芸和许超输入的文字也会转录为语音播给军军听,这让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随着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5G、AI、超算等相关前沿信息技术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受益,持续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完善、更周到的服务。

深圳市宝安区第一人民医院5G+智能远程心电云平台。人民网记者 杨迪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987项,浙江、安徽等15个省(区、市)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山东、海南等12个省(区、市)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安徽省应用智医助理系统,提供常见病辅助诊疗、医嘱和门诊病历质控、慢病个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来已覆盖全省169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疗2.8亿余次,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浙江省通过提供自助结算、诊间结算、移动终端结算等智慧结算方式,方便患者结算费用,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9.1%,提升了患者就医便捷性;
——上海市应用精准预约和智能预问诊系统,三级医院平均候诊排队时间低于30分钟,初步实现“候诊即就诊”。
北医三院在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智能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核、不合理处方拦截等功能,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安全和质量;上海瑞金医院集成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制智能监测床,监测患者行为状态,无感获取患者呼吸、脉搏、心电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提醒预警;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山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应用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改善或恢复四肢运动功能……
现代科技加持,中医药行业同样迸发出创新活力。北京同仁堂通过整合资源,自主设计研发了以中医为特色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同仁堂中医”,今年初顺利通过审核,成为北京市首家独立设置的中医互联网医院。
“平台以广大用户需求为中心,借助‘互联网+’模式,延伸覆盖旗下及系外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诊所、药店,通过线上问诊,为患者提供预约、咨询、问诊、开方、调剂、配送等一站式在线诊疗服务,使更多用户和患者享受到更好的专业诊疗服务。”北京同仁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把创新技术汇聚应用到健康方面,人的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民生最重要、最核心的需求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表示,这些年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进步,包括人们戴的智能手表、健康软件的监测、人群之间健康的互动和促进等。在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等方面,AI、5G等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9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背后,不仅是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的结果,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了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快了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健康、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构建起一张普惠全民的医疗健康网,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