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碳排放管理员成新职业 警惕“速成”培训陷阱
来源:人民网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22-08-26 | 27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才培养需因地制宜

不可盲目求快,质量应与数量同步提升

在郭茹看来,“我国已经完成‘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长远来看,人才培养和行业市场的适配度会逐步提高。”

但她同时提醒,“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有很高要求。人才培养依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

“从顶层设计角度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多领域多行业主体的利益,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法治、行政的刚性约束,也需要财政政策的‘软’激励。要立足现有‘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从立法、行政、财政等多个方面研究完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激励约束机制。其中,立法是尤其重要的方面。通过立法,可以把‘双碳’总量和目标细化到各个区域和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会随之明晰。”郭茹分析说。

她同时补充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科学过程,我们必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例如,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人才能够发挥作用也需要特定的外部环境和真实场景,还得注重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快速发展。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应该逐步化解,不可盲目求快而因小失大。”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搭建了“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政策框架雏形,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在内的多方均积极参与。

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2021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早在2021年4月,同济大学牵头“华东八校”共同发起组建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并发布《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提倡加强校际开放合作,组建学科交叉团队,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育一流双碳人才。

在陈志祥看来,高校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才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考虑到高校培养人才具有时间周期较长的特点,面对短期内的人才需求增加,社会职业培训和能力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

面向企业层面的碳中和培训也已开展得如火如荼。

例如,2021年起,独立咨询机构商道纵横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举办碳中和专家能力培训班,致力于培养企业碳中和专业人才。

“高校和企业都是‘双碳’人才培养的主体,未来‘双碳’的人才需求也一定是多层次、跨领域的。欧美发达经济体在‘双碳’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我国‘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须构建因地制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郭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说。

谈及人才培养的下一步工作方向,郭茹建议从“标准”入手。

目前,对“双碳”人才,我国相关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导致从业人员容易遭遇职业发展瓶颈,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从业体验和长期信心。

“如果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从业人员的状况就会大为改善。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培训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还有很大完善提升的空间。当下的乱象不应影响我们对人才培养、考评规范化的信心。”郭茹期许道。

今年7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了《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就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中碳登协助参与了《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 部分标准的编制。在陈志祥看来,这意味着“碳排放管理”行业的规范性持续加强,冒牌机构的生存空间将会更小。

谈及“双碳”人才要求,陈志祥归纳说,除了上述谈到的碳监测核查、碳交易方面的专业技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培养同等重要。碳核查人员要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碳交易人员要遵守高标准的监管体系要求,严防金融风险以及不当获利行为。

在陈志祥看来,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三个层次的举措:发挥行业协会及平台机构的带头作用;注重校企合作,既让学生学以致用,也让企业吸纳人才;注重高层次专家团队的建设,建立研究中心和高级智库等机构。

“以同济大学为例,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培养‘双碳’领域的学生,目前我们的毕业生也已经在从事‘双碳’相关工作。人才培养需要积淀,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付出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长期的体系构建终会压过短期的‘培训乱象’,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郭茹总结。

采 写:实习记者 孙明源

本报记者 李 禾

策 划:陈 瑜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