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20-05-29 | 8954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要做的是‘功能调整新发展,还江于民全共享’,强调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改造策略是‘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2019年11月,时任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格局的延续、工业遗存的保留,让人们记得住城市历史,成为杨浦滨江改造的基调。经过一次次调研摸底,66幢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不只是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电厂、1883年落成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建于1934年的杨树浦煤气厂等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存,还有单看外表已显得破败不堪的工业建筑。

  上海市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综合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安说,对于66幢工业遗存,实行“一幢历史建筑,一个修缮方案,一套修缮策略”,充分查阅每一幢房子的历史档案,然后对照现场的具体情况,“每一次设计前我们都委托第三方,对房屋现状实施勘探、勘察,再委托多家设计单位分析,经过比选吸纳各个方案的长处。”

  用时逾15年,至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终于全部贯通并向公众开放。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如同经历了一场考古发掘与修复。”上海杨树浦置业公司景观建设项目负责人章琳琳感慨。

  秉持工匠精神

  在“锚固”与“游离”之间,审慎、巧妙地进行加减法设计,既留住工业时代的“锈色肌理”,也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

  杨浦滨江岸线的改造建设,精细程度不亚于一场考古发掘。

  能想象吗?历时半年,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反复讨论、验证,只为保住两堵墙面、一墙爬山虎。

  那是一家锅炉厂留下的老仓库,房子外立面水泥砂浆已经变黄,满墙层层叠叠的爬山虎,满是岁月的斑驳、厚重。建筑师刘宇扬一见倾心,待到掀掉屋顶,阴暗的老仓库内洒进阳光,又发现“新大陆”:因多年荒废,老仓库里长出很高的杂草,但斑驳的内墙上仍保留着或横或竖的构筑物,几经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数十年前这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一定要留住它们!”建筑设计团队达成共识。然而,出于安全考虑墙体需整体加固,建加固墙会影响内墙面保护;采用包钢加固的方法,又会破坏外墙面原有的爬山虎。为此,团队反复探讨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了包钢加固、原生爬山虎再培育的思路,成功保留住两堵墙面。

  如今,再见“两堵墙”,着实让人惊羡:新建横向钢结构与原有仓库结构、红砖墙体共存,爬山虎攀爬的旧痕与新生藤蔓同生,形成了内与外、景观与活动、历史感与未来感的融合。这处颇受景观设计师推崇的“共生构架”,已成为不少市民休闲散步、摄影“打卡”以及举办市集、展览的好去处。

  猫着腰,弓着身,头戴安全帽,逼仄的空间里,一阵“叮叮咣咣”,时而传来“咚”的一声,“又撞头了!”

  这是上海制皂厂旧址,建筑师们在狭小的管道空间里施工作业,将工厂的污水处理池改造成了充满想象的“皂梦空间”:人们可以在半地下的咖啡馆里“坐井观天”,在纵横交错的圆筒状大型输送管道中间享用“肥皂蛋糕”,再通过这些管道去往与肥皂主题有关的博物馆,参加制皂体验活动,也可以在楼顶花园吹着江风闲坐聊天。

  而这背后,除了经常遭遇撞头,建筑师张斌还感受到集体智慧碰撞的“头脑风暴”,“这里几乎每一寸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来自海内外优秀设计师的同场竞技,不同理念碰撞,也有施工过程中的几经磨合,反复推敲”。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有时为了留住一堵残墙、一座不起眼的水泥小屋、一个码头系缆墩,设计和建设团队都不惜气力,反复尝试。

  为再现岸线观景平台栏杆的“锈迹斑驳”,建设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先是用各色油漆调色,试验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尝试在天然生锈的栏杆上包裹外漆,结果铁锈氧化、锈蚀,既不美观又影响到栏杆的耐久性;找来专业公司帮忙,试用多种油漆,都未能达到理想中“锈”与“不锈”的平衡点……直到最后,他们想到在油漆中掺加锈粉,刷漆后静置到锈粉彻底氧化,再用外漆罩住的办法,才有了今天沉稳耐看的“滨江锈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是杨浦滨江岸线南段总设计师,在他看来,岸线改造的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锚固”与“游离”。“锚固”,就是想方设法把一些原本属于这个空间的东西固定下来,留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根和魂;“游离”,则是从设计细节出发对旧工业场地重新观照,呼应现实生活。

  行走杨浦滨江,这样的加减法设计,这样将历史与当下巧妙融合的锚固、游离,俯拾皆是:以往输送水电的管道被设计成路灯,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管灯序列;防汛墙大都自然地隐藏于绿坡之下,有些地方却又显露出它的斑驳墙面和厚重墙体,唤起潮汛来袭的记忆;一座座不同时期建设的码头,中间的缝隙并不填平,只是简单搭了钢栈桥连通路径,走在上面,可以感受到不同码头空间的变化、江水的湿气……

  共享生活秀带

  活化利用工业遗存,呈现一段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真正还江于民

  两位白发苍苍的退休工人,趴在滨江岸线防汛墙上,看着当年上海船厂的设备设施,交谈着:“我在这里工作过,老早以前是这个样子的……”——每每回想起这一幕,全程参与滨江岸线规划建设的左卫东就不禁感慨:“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赞美。”

  在杨浦滨江改造过程中,居住在周边的不少老工人热切地关注着,忍不住忆当年、说典故、提建议。滨江景观带贯通开放,他们便是忠实的观光客,也是自豪的主人翁。驻足闲聊,他们会争相说起滨江岸线的改造转型带给他们的获得感。

  谈起与杨浦滨江岸线的重新相遇,上世纪90年代末从原上海第一毛条厂转岗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董德娥印象深刻:“岸线开放第一天,我就特意跑来了,和以前又脏又乱的样子完全不同,像‘雨水花园’那里,绿化做得像自然长的野草,钢桥板上镂空刻着我们毛条厂的历史,那样熟悉,那么亲切……”

  杨浦滨江岸线约1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绿地,有各类乔木、灌木近百种,总数超过30万株。还有连片的草甸、不规则生长的野花。从“四季花海”到“草长莺飞”,这里不乏整体蓝白色系的绿化设计,也有与城市统一景观绿化不同的自然野趣。

  而在设计之初,围绕种花还是种草,各方意见不一。最终,在2017年率先贯通开放的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段公共空间,几种关于花草种植的意见都得到采纳,进行试验。那段日子,设计师郭怡妦时常到滨江岸线蹲守,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聆听来往群众对绿化设计的想法,最终发现,那些不经雕琢的自然野趣最受欢迎。

  行走滨江,这样的群众参与在一丝不苟的细节设计里体现:为连接不同的码头,让人在行走中可以直观看到黄浦江水的潮涨潮落,滨江岸线不少路面都铺设了钢格栅。这小小的格栅曾引发不少讨论:格栅做得宽,行走时会卡住鞋跟;做密了,又达不到亲水效果。多大才合适?团队人员穿上高跟鞋反复测试,行走体验。“雨水花园”景观建好后,有群众反映座椅前的格栅孔隙太大,容易造成手机掉落。管理团队连夜整改,在格栅下安装了一层孔隙更密的铁网。

  “在杨浦滨江的建设、改造中,管理者、建设者、普通群众置身同一话语层面,享有同等的表达意见的权利。我们始终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聚焦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谢坚钢说。

  1883年落成的杨树浦水厂,是此次滨江公共空间贯通的一大难点。时至今日,这座百年水厂仍在生产,为近300万市民供水。水厂安全牵涉千家万户,而滨江贯通后,行人走到厂区周边,给制水安全带来隐患。但杨浦滨江岸线的贯通,又须从水厂经过。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