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报讯(记者:鲁硕)福建省宁德市区47.7公里,辖1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霍童溪横贯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宁两县木材、毛竹运输要道。霍童镇先后被列为福建省农业科教示范镇、福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等。
霍童洞天小桂林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 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明日 又隔天涯,席慕容诗的清丽婉约被蔡琴演绎得万般深情沉郁,每每听着《渡口》,游思就在霍童溪间徘徊。
霍童外表小桂林茶园
文友说,霍童溪是一条古典的河,仿佛从诗经里走来。六都、七都、八都、九都,这样的乡村排名,让人很自然地就想起古代的建制。云气、扶摇、溪池,这些念起来就不免与庄子《逍遥游》联系的村子,也一定是文风帜盛,雅气云集之所。一直只是揣想,或者隔着河流见过诸如此类的文字,直到看到那些“生长”在云气乌猪滩石头上的诗,我相信,在这样的渡口,发生过亲人相送,行道迟迟;故友别离,潭水深情;读书考仕,牵肠挂肚的画面,
那是一个春雨骤歇,草长莺飞的清晨,抑或是云收雨霁的秋天,两位久别重逢的故交又一次站在了水碧沙白的霍童溪云气村畔。艄公的木船已扯上了风帆,将远行的那位拱手作揖,一再说着“请留步,保重”之言,而送行人却亦步亦趋,目极帆去。于是,百余年后,在乌猪滩最大的一块大青石上,我们读到了经日月风雨打磨得依旧十分隽秀的诗句“久雨如病醒,逢晴忽眼明。沙平两岸白,风迅一帆轻。垂老无所好,所思在远行。汪伦劳送别,潭水有深情。”乡人将这首《乌水踩舟,留别吴君春庭》的作者和诗作所赠之人一一作了考证,连同这大青石周遭大大小小石头上的诗句也辨析摘录于族书。可对于如我之后来的造访者来说,披着“云气”,光天之下看石头与天地对话,就足已让人遐思渺渺了。
霍童渡口
如果说,云气乌猪滩那样开阔的渡口适出汪伦送别的画面,那么,贵村榕树下的渡口怎么看都横生着情人留别的意境。一株临水的百年榕树俯下半个身去探着河水的温度,一年四季都葱葱郁郁,也不知看惯了多少渡口的离别与叮咛。河面的宽窄因时序而不同,水流在这里却总是放慢了脚步,静似无声。一只撑着蒿的木船依依呀呀地往返来回。在离别的爱人那里,这依呀之声该是涩瑟的离曲吧。渡口而上十几级石阶斜斜而上,两旁蔓草横生,野花引径,葱笼与芬芳一直往村子的更深处蜿蜒,向寻常的日子隐去
最美霍童溪渡口
溯溪而上,越霍童,到了曾是“水出洪口已尽奇”的洪口境内。金钟渡,这个洪口人无不知晓的渡口,如今大概只能从高峡平湖上那突兀的仿如金钟倒扣的小岛来判定它曾所在的位置了。曾经,高山峡谷重重锁住山村,而这个小小的渡口却是山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桨橹声中,造就了洪口莒洲这个偏远山村百年的商贸繁荣。据闻鼎盛时期,每天经闽东北各县往返于渡口的船只多达百余艘。而今,欸乃声咽,嗽叭声响,当劈波斩浪的汽艇更多以一种领略者的姿态在这里弛骋,当时速四十码以上的汽车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上纵横,当年的渡口终将老去。
竹排顺州
也许渡口只是渡口,它是连接着一程水路与又一程水路的驿站,或者是水路与陆路的码头。当社会发展,陆上交通便捷,它就像无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来复去的事物一样,消弥在人们的记忆中。从这个想法来说,这见证着无数过往与离别的渡口也在与我们作别。那么,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地唱《渡口》的歌谣。(撰稿:林智双 摄影:孙丽娟、林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