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鸭蛋上的校园 董鑫 摄
图为满溢书香的敬文图书馆。 董鑫 摄
图为学校雄伟的南门 董鑫 摄
中新网南京6月8日电 (记者 崔佳明)端午节前夕,扬州大学物理学院学生卫金金手绘“鸭蛋上的校园”遥寄乡情,“半亩方塘一鉴开,森森绿意暖情来。清幽的半塘,古色古香的东门,雄伟壮观的荷花池主楼……”,“鸭蛋上的校园”在学生的笔下,别有一番韵味。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家乡有吃咸鸭蛋的习俗,今年我无法回家跟父母一起过节,所以就想通过手绘鸭蛋的方式,寄托一下对家的思念,也让父母更加 了解我的校园。”8日,卫金金同学告诉记者,在创作过程中,她首先挑选出外壳干净的鸭蛋,然后用铅笔描出大致轮廓,再用彩色水性笔涂色,用黑笔加深线条, 最后用金笔题上建筑物上的文字。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便从画笔之下流淌出来。“鸭蛋的外壳并不平滑,上色描边都需要耐心。而且,蛋也容易被捏碎,因此 它们也被我画毁过好几次。不过,在看到这一个个漂亮的鸭蛋后,内心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了。”在回忆作画过程时,卫金金同学如是说。
“以前过端午节的时候,家里人还会裹粽子,奶奶和妈妈会把淘干净的糯米放在木桶里,粽叶浸在一个大瓷盆里。我还记得自己以前特别喜欢用手捋粽 叶,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那种翡翠一样的颜色从手中滑过,混合着水的冰凉,这种舒服的感觉总会给我带来愉悦的心情。奶奶还会在粽子里埋颗蜜枣,她一边裹粽 线一边对我说这象征着投江诗人屈原的爱国之心。然而小时候,我总是迷恋蜜枣入口即化的香甜口感,注意力全在锅里煮着的粽子上了。”
说起以往的端午节,卫金金同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祖孙三个围坐在一起,裹着粽子,话着家常,唠着嗑儿。可以想象,那是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晁补之词中所描绘的“围坐从儿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为了防止鸭蛋在寄送过程中被碰碎,卫金金同学小心翼翼地在鸭蛋外面包了几层泡沫薄膜,并且把每个鸭蛋都分开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希望让家中的父母 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和满满的心意。“他们知道我喜欢画画,喜欢到处买各种彩笔和本子。虽然自己画得并不怎么好看,但他们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这个小兴 趣。”在画有学校校徽的鸭蛋上,卫金金同学还画上了一幅一家三口的漫画合影,希望以此弥补端午节无法回家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