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国硅谷”的时代嬗变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18-12-22 | 56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硅谷,创业者可以通过发邮件注册公司;回到北京才知道,扫描二维码,不但能注册公司,还能享受财税筹划、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等为初创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与服务,‘互联网+双创’的服务模式太方便了。”从硅谷回国的王宁没想到,一个二维码会成为自己创业的第一块引路石。登录中关村创业大街服务大厅,扫描“码上办”二维码,选择相关的服务项目,简单几个步骤,王宁很快就完成了企业注册的准备工作。  

图注:中关村创业大街服务大厅的“五证合一”服务窗口。(杨波 摄)

  小小的二维码,集成与对接的,是线下中关村创业大街几十年来积淀的孵化资源和政策资源。从“科技人员下海第一人”陈春先燃起创业之火,到联想、用友、新浪、百度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后,从海淀镇(中关村前身)商业街到图书一条街,再到如今创业服务机构星罗棋布,40年来,这条长仅220米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不断升级,不断“长大”,见证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科技人员下海、个体户开店、互联网兴起等一拨又一拨的创业大潮。

  

图注:创业大街位于中关村的核心地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海淀镇,中国书店、昊海楼是大街北门的地标。(杨波 摄)

  从“下海”到“创业”

  难忘1978年的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一声改革开放的惊雷,让无数科学家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

  第二年,在一次北京市科协举行的交流会上,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经济要发展,就要搞技术扩散。应该把科学技术和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像把墨水滴入水杯一样,扩散开,把水染蓝!”“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

  “中国硅谷”,这声呼唤,如同预言将中关村的未来一语中的。1981年,陈春先做了一件当时“惊世骇俗”的事情——下海,在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是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他开科研人员创业之先河,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

  

图注:联想最初创立于中关村的一间小平房里。(毕磊 摄)

  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留下的宝贵基因。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联想的第一间办公室赫然在目:就是在中关村这间灰白色的小平房里,柳传志拿着20万元初始资金,顶着巨大压力,开始了联想的创业之旅。

  “我刚出来创业的时候,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市场经济,不但一概不知,而且没有教科书可循,没有人可以指点。”回忆这段创业史,柳传志如此说道。

  当陈春先、柳传志在边上的“电子一条街”艰苦创业的时候,当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只有一条土路,主要是国营的商店。创业大街联合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洪渭,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那时候没有创业一说,敢于辞职下海的是大家眼中的‘异类’,100人里面都不会有1个。”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后,新技术公司在中关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今天创业大街的东边几百米外,早在八十年代就形成了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集散地,联想、用友等中国第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此萌芽,出现了汉卡等名震一时的产品。这些从中关村走出的创业先行者,大都成为了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1988年初,《人民日报》刊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肯定了中关村的创业探索。正是这份报道,促成了我国第一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成立,也决定了中关村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未来发展之路。

  从图书城到互联网创业潮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南入口,有一块“中国海淀图书城”的牌坊。上世纪90时代,中关村迎来了新一波创业浪潮,这条街道不仅接受过国家领导人视察,更因与图书结缘成为北京市的特色商业街之一。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春江水暖鸭先知,面对90年代百姓对知识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关村附近的高校出版社在创业大街纷纷开设“读者服务处”,第一批民营书店也在这里蓬勃扎根。

  

图注:海淀图书城老照片。(图片来源:海淀档案馆)

  陈洪渭见证了“图书城时代”的辉煌时刻:“街道两旁70%的店面都是书店,周末一天的最高人流有10万人,中午下楼吃碗面,排队都要排半个多小时,人太多了。”

  

图注:海淀图书城曾经是中关村的著名商业街。(图片来源:海淀档案馆)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新一批创业者也走上了中关村的舞台。这一时期,李彦宏、张朝阳回国创立了百度和搜狐,四通利方合并成了新浪。图书城边上的理想国际大厦,就曾经是百度、新浪的运营总部,一度堪称中国互联网的“心脏”地带。国内的第一批电商网站,最初的生意也恰恰就是在网上卖书。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些互联网创业者的出现,将在若干年后彻底改变了海淀图书城乃至中关村的发展轨迹。

  中科院计算所93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一任主任毛伟清晰的记得:90年代,班上同学第一选择是出国深造,第二选择是去“铁饭碗”单位。直到1999年前后,互联网的第一波创业浪潮兴起,投身创业和去互联网公司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图注: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企业瀛海威、四通利方(新浪前身)就在海淀图书城附近诞生。(图片来源:海淀档案馆)

  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至此,“中关村”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而千千万万创业者的命运,也与互联网联系到了一起。

  从咖啡店搭起创业大舞台

  201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提出打造创业孵化一条街,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海淀图书城正式开始业态调整改造,优化空间环境,全面向创新创业服务业态升级。

  

图注:今天的创业大街南口依然保留着海淀图书城的门楼和牌坊。

  跟中关村的第一批创业者的“下海”经历相似,创业大街的转型也是应势而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书、电子书逐渐成为潮流,海淀图书城的人气大幅衰落,转型势在必行。

  对于大街的转型过程,陈洪渭印象深刻:曾经一度想学三里屯,干脆改成酒吧街,供周边的互联网和IT公司员工消费,但街坊们都觉得跟中关村文化的氛围不符。“考虑再三,我们引入了雕刻时光、车库咖啡,创业大街终于从咖啡店迈出了第一步。”

  花上二三十元钱,来一杯咖啡,就可在这儿工作一天,还能认识的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来大街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年轻、高学历、朝气蓬勃,这就是今天创业大街的用户画像。 

图注:创业大街上的“创业会客厅”,这是国内首个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目前能提供线上线下9大类创业服务。(杨波 摄)

  2015年5月7日,创业大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李克强总理,除了“入乡随俗”地喝咖啡,李克强总理还与正在接受创新创业培训的学员们聊围棋,鼓励卖牛肉米粉的大学生创业者……

  方向对了,路子就宽。在创业创新的春风下,依托“创业会客厅”,大街的转型步入了快车道。从2013年开街到2017年,联合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921家,融资额超270亿元。平均每周举办约24场活动。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