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八十年代难得一见的老照片
来源: | 作者:zfys6666 | 发布时间: 2018-04-05 | 4090 次浏览 | 分享到:

欣赏老照片是在唤起人们对往日的记忆,帮助你想起那些逐渐淡忘的人与事。同时看老照片也是一种怀旧和怀念,沉浸在昔日的影像中,感受过去的社会变迁和情感变化,享受那些曾经的美好。翻看读老照片,也是对过去、现实和未来的重新感受和思考。

世界的状态是由一动一静组成的,无论是进入新媒体、融媒体时代,不管视觉、影像多么花花绿绿,点亮眼球,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曾经记录和见证人类历史发展的摄影图片和老照片,依然都会以其内在的魅力和价值,在逐渐适应和创新现代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同时,继续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照片是有温度的,看老照片就像冬天里坐在饭馆里和朋友小酌,越喝心里越热,喝的人仿佛插上飞翔的翅膀,遨游时空,浮想联翩,产生灵感和智慧。

翻看八十年代拍下的这些老照片,不禁想起30多年前,在人大读书时学摄影、拍照片、经历的那些故事……

【部分照片选自刘卫兵著《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外文出版社】

▲1988年湖北宜昌,盲人过街。每每看到30年前拍下的这张照片,心里总感到一种温暖。同顶蓝天,盲人朋友快乐地扶助向前,咱健康人更该好好地活。

▲1988年,武汉东湖边,众多的市民围着观看模特表演。那时的模特和时装现在看有些“土气”,但“土气”中似乎也有几分朴素和清新。

▲1988年武汉东湖边,各自跳舞。男子的表情,背影小孩。那时跳舞的少,看的人多。如今广场、桥下跳舞的不少,观众不多。新时代,各自跳舞HAPPY,谁有空看别人。

▲1988年武汉某公园,举办人体胚胎展示,大概是为了普及生育和卫生健康知识。

▲1988年,武汉街道印象。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这些街景和记忆成为历史。拍摄时底片可能重叠出现两次曝光。

▲1988年武汉某医院,一位高度烧伤的老者接受治疗。依稀记得他那勇敢和坚毅的目光。老人家是不幸的,但能活下来又是幸运的。

▲1988年湖北,在菜地里上课的学生。如今的孩子少有这种在菜地里劳动学习的体验。如果是低头,现在的孩子们多半是看手机或IPAD。

▲1987年前后,北京清明节,小男孩一朵白花纪念先烈。上小学时,学校的优秀生在雨中排队去给烈士扫墓,俺们躲在一边,羡慕人家。

▲1988年夏天,从湖北实习回北京的列车上,认识了这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后来和同学带她们游览颐和园,昆明湖边看铜牛。记得小女孩的小名好像叫“莉莉“”,不知现在她在哪里?祝福她和家人。

▲1988年清明节,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两位老人望着门前出出进进的人们。一道门,一边一世界。


【兵哥记事】

八十年代在人大新闻系学习新闻摄影。大学的前两年,我们基本上摸不到摄影的边儿,学的都是各种基础理论课,例如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西方的一些新兴学科。新闻方面的课程也很丰富,如新闻采访、编辑、写作以及大众传播学等。一直憋到大学三年级前后,我们才开始学习和摄影有关的课程。

记得当时,上第一堂摄影课,就把同学“震”住了:光学原理。大家面面相觑半天,才回过味儿,“原来摄影课这么复杂!”给我们讲第一课的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当时国内知名的摄影教育家徐国兴教授。徐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复旦大学毕业,温文尔雅、不苟言笑,头发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讲起课来慢条斯理、十分认真。

不久前去家里看望徐老师,85岁的老人家身体不大好,精神倒是不错。聊起他几十年的教学和摄影经历,一聊就是三个小时。徐老师当过十年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过的学生达10万人。老师那些摄影背后的经历和故事,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我们学摄影从光学成像原理开始,从相机、镜头的构造,到光圈、快门的制作和使用原理,从黑白摄影到那时刚开始流行的彩色摄影,从摄影史到摄影发展的现状。最后讲到摄影采访、图片编辑。

对于抽象的摄影理论课,同学似乎兴趣不大。可那时的学生不像后来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听得没意思抬腿就走。当时的学生都比较老实,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听。这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图片欣赏课。那时,教室的窗帘一拉,我们坐在黑乎乎的教室里,通过打幻灯欣赏不少西方如亚当斯、尤金·史密斯、布勒松、卡帕等摄影大师的作品,一幅副精彩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们同学的记忆中。

对于刚刚接触摄影的学生来说,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就是我们的榜样和理想。当时自己就特别崇拜布勒松和卡帕。通过大学几年的摄影理论学习和以后长期的摄影实践活动,感受比较深的是,学摄影需要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充分有效的摄影实践可能是提高摄影水平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当今的数码摄影时代。

好像到了大学三年级前后,有一天上课时,老师突然让人搬进来几个箱子,同学有些纳闷。“今天给同学发相机!”老师一句话,班上一下沸腾了。这一天,我们30位同学每人都领到一台崭新的海鸥DF相机。第一次拿到相机,就像拿到宝贝、看到美女,总也看不够。


▲1988年安徽农村,老人在村头卖自己种的农产品。对于当年这些老人来说,当时的日子比现在差多了,但又比他们的过去好的多。

▲1988年安徽,不知道当年这位骑在牛背上的放牛娃后来怎么样,上没上大学,现在过的咋样?

▲1988年夏天,安徽农村,一位农妇坐在自家院里的草棚前乘凉。树上栓的不知是马还是驴

▲1988年夏天,安徽农村,雨中人。

▲1988年夏天,安徽农村,老人在雨中苦苦等待顾客。老人的帽子挺特别。

▲1988年安徽农村,躲在草坯房门口的孩子。如今该住进高楼大厦了吧。

▲1987年前后,人大校园。俺们的同学、原国家女排著名运动员梁艳、李延军等参加八五级新闻系的拔河比赛。30年过去,祝福祝好当年的老同学 。

▲1987年前后,北京某公园,花开花落,夏去秋来。


【兵哥记事】

终于领到梦寐以求的相机和黑白胶卷,同学们把相机往脖子上一挎便冲出教室,投入了第一次摄影拍摄实践。记得当时,我在学生二楼旁边盯上了一个坐在童车里、大概一两岁的孩子,我围着孩子转来转去,拍了老半天,弄得推车老爷爷直笑。后来跑到暗房,放出了自己第一张黑白照片,自己称之为《摇篮里的孩子》。

大学最后两年,自己利用大学实习和放假的机会,和同学一起跑了十多个省市的城市和农村,带着学校发的海鸥DF,以及和亲戚朋友借的杂牌子相机,走到哪儿,拍到哪儿。遗憾的是,当时的相机和胶卷都是奢侈品,相机不好找,胶卷买不起,拍照时不舍得按快门,加之一些老照片没保存好,留下的老照片并不多。

那时拍完照片回到学校后,抽空赶紧就和同学一起钻进黑洞洞的、只有一点红灯微亮的暗房里,忙着配药、冲洗底片,然后再发大照片。有时没白天没黑夜,一干就是好几天。后来我在人大校园里举办了《大别山,你听》和《镜头在这里延伸》两次小型个人摄影展,有些照片是自己和同学制作的,有些是请外面的朋友帮着放大的。因为当时的拍摄技术、冲洗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当时那些照片的成像和素质比较粗糙。后来发现,大学时代这些实践和经历对以后的工作和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