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法院正积极推动将“无讼社区”“无讼村屯”创建工作纳入基层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布局,并将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内容,纳入中、基层法院年度绩效考评和人民法庭标准化建设考评体系。吉林法院每个人民法庭将在今年底至少创建1至2个“无讼社区”或“无讼村屯”;计划2023年底,“无讼社区”“无讼村屯”覆盖率达到人民法庭辖区的5%;2025年底,“无讼社区”“无讼村屯”覆盖率达到人民法庭辖区的10%。
架设线上线下“双引擎”
汪清县的王某走进汪清林区基层法院立案庭,准备办理立案手续。立案庭法官在审查材料后发现,该案件其实属于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管辖。为进一步减轻群众诉累,汪清林区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依照吉林高院印发的《关于推进诉讼服务“全域通办”工作方案》,对当事人、代理人身份信息、相关诉讼材料等进行审核,并帮助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办理跨域立案事项。白河林区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接收到协助法院推送的诉讼材料后,通过线上审核受理此案,整个过程仅用时7分钟。
王某在手续办完后很有感慨:“法院不仅办事效率高,还省去了我往返两地的奔波和成本,给法院‘全域通办’工作点赞。”
吉林法院诉讼服务“全域通办”,是以跨域立案为代表的跨域诉讼服务改革,不仅着眼于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诉讼服务,更通过法院之间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协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标准化服务,打造跨地域、跨法院、跨层级一体化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整体效能。
吉林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东巍表示:“推进诉讼服务‘全域通办’,突出司法为民理念和服务一体化思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构建诉讼服务联动协作机制,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线下的诉讼服务延伸也是吉林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减轻群众诉累的重要举措。长春市双阳区人民法院依托“苔花工程”项目全力创建“无讼村屯”“无讼社区”,在辖区内建立了4个巡回审判点、5个“百姓说事,法官说法”便民服务站、2个便民阵地,联合工作队走遍全区134个村(社),悬挂公示牌134块,发放便民服务卡5000余份,填写驻村工作日志90本,了解各村屯(社区)村情民意、矛盾纠纷、诉讼案件情况,为群众解答法律疑惑、推送普法知识。
吉林法院从源头预防指标、前端化解指标、化解成效指标三个维度明确了“无讼社区”“无讼村屯”创建标准,通过开展诉讼服务辅导、诉前调解、巡回立案审判、法治宣传等,促进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明显提高,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更加畅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调处机制更加健全,诉讼与非诉讼方式衔接更加紧密,多元化解成效更加明显,大量矛盾纠纷在萌芽和诉前得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成讼”。
吉林法院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的追求中,积极创新工作举措,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更强。(本报记者 孙兵)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