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两院院士郑哲敏逝世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21-08-25 | 41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科学网消息,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郑哲敏(资料图 图片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据科技部官网介绍,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据《人民日报》报道,郑哲敏1943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清华园。1946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8年,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1955年郑哲敏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随后参加钱学森创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1956年1月,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同年,他作为助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全国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后来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这一切,深深影响到郑哲敏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1984年2月,郑哲敏接替钱学森,出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

郑哲敏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介绍,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郑哲敏院士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院士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

1969年前后,郑哲敏和研究集体花了近10年时间进行穿破甲机理的研究,拓展了流体弹塑性理论,他提出用子弹打钢板的办法研究炮弹打装甲的规律,通过准确计算,能够让武器在精确的规定距离里打透相应厚度的装甲。由于解决了国防难题,该研究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特别奖。

据《科技日报》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郑哲敏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煤矿里经常会发生爆炸事故,不仅影响煤矿的生产作业,更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发现了这个问题,郑哲敏立即开始着手组织相关研究,很快就发表了《从数量级和量纲分析看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一文,从力学角度对我国发生的多起瓦斯突出爆炸事故进行分析,之后,他又多次进行实验,为判断煤矿里的瓦斯是否突出提供了实用的方法。

当他获知我国修筑海岸堤坝,淤泥无法排除的难题时,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做了无数次用炸药排除淤泥的实验,最终创造出的爆炸排淤填实法、爆炸夯实法、爆炸挤淤泥法等水下软基处理方法,又解决了一个难题。

郑哲敏说:“只是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曾写道:“一个人如果不是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2013年1月18日,郑哲敏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据《人民日报》报道,郑哲敏获奖后说:“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郑哲敏说:“科研人员不会发财的,只要给他一个体面的生活,他们一定会好好干。不要刺激他们,用各种名利吊他们的胃口。而现在很多科学家天天算的就是工资多少绩效多少,每天操这个心,像无头苍蝇一样,这就不可能想大事、想长远的事,也必然影响他们的科研生活和做科研的决心。”

郑哲敏说,科研是件必须实实在在,马虎不得的事。他曾对学生说:“急于求成,沉不下心坐冷板凳的人,最多只能做出中等的成绩,很难有重大影响。”

2016年,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召开的“科学家小行星命名仪式”举行,其中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郑哲敏星。

郑哲敏说:“我是学力学的,对这份荣誉有特殊的亲切感,因为正是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探索,建立了力学运动的普适规律和万有引力理论,并创造了微积分学,从而开创了精确科学的时代。至今,宇宙运动的研究仍充满着惊奇和巨大的机遇,预示着重大的科学发现。我对这份荣誉倍感珍惜,将怀着敬意呵护这份荣誉。”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部官网 科学网等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