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炮打响,后面的事情就顺了。3年来,余长旺的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葡萄、蔬菜、中药材等30多亩,实现每亩效益3万多元。
同时,余长旺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带动全县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326亩,草莓350多亩,培育优质企业17家,带动全县1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赊湾镇的葡萄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我们种的葡萄在市场上可受欢迎了。”余长旺的底气来自科技。
这一成功绝非偶然。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为200多个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解决技术难题,与30多家企业开展示范平台共建;年均完成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培训、省农业农村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1000余人次。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魏蒙关说,河南农大在河南率先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改革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人员开展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培养“技术明白人”,让农民和科技零距离。
坚持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
正值寒冬时节,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温室大棚一片红火,农民忙着采收或管理。“手机一点,温室的保温被就能自动升起来。”村支书于兆武边说边掏出手机,点开App向记者演示。
“这套物联网系统没少花钱吧?”记者问道。“不多,5000元就搞定了。”于兆武笑了。
“这套系统省钱又省力,这要感谢河南农大教授李胜利。”于兆武告诉记者,2019年初,于楼村在发展大棚蔬菜过程中,日光温室需要安装温室物联网系统,但国外进口的一套温室物联网系统要10万元左右,国产的也需要近5万元,这么昂贵的费用吓住了当地的大棚种植户。
园艺学院教授李胜利获悉后,立即带领研究生郑增光、余路明从市场上购买了环境监测探头、控制元件,自行编程,历时3个月,研发出成本只有5000元的温室物联网装置,效果不输市场上的同类产品。
“过去挽裤腿、扛锄头,现在点手机、看监控。”晚上6点多,于兆武点开手机,给大棚拉上棉被。于楼村数十座大棚要在棉被保护下度过寒夜。
试验成功后,李胜利与郑增光对这套系统进行了第二代的升级,在环境监测和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分析功能和栽培档案生成功能。目前这套农业物联网监测与追溯系统已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登记书。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让学生到实践中锻炼、在田野中成长,在提升服务“三农”贡献度上下功夫,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我们将坚持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