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首页 / 时政 / 时政详情
光明网讯 (记者 李政葳)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物考古成果丰硕,共有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
其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实施,重大成果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关注,“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以及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取得明显进展。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13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达6819个。大型线性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出台。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重点支持中东铁路建筑群、山东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群、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等一大批重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稳步推进,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大运河保护管理荣获国际优秀案例。
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也得到好转。建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推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化建设,组织编制博物馆文物预防保护装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列标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不断改善,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保护修复工作;针对100余家博物馆开展预防性保护,博物馆库房和柜架囊匣等保存条件得到改善,一些濒危的珍贵文物受损趋势得到缓解,有效降低了腐蚀损失速率。
72岁大妈和35岁男子一见钟情甜蜜照上传朋友圈
李长根的卖官账本
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 参赛运动员共405人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山西沁源县脱贫攻坚之:“一个也不落下”
新时代的人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
民间法术与道教正法的区别!
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 一半以上患者早期不发热
习近平的幸福年心里话
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幕 汇聚8个国家33部剧目
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将于9月底开幕
北京市研究2024年度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等事
北京市29项教育强国改革任务有序推进
石景山“永定河集”开市 打造自然与潮流交融的滨水生
北京菊花文化节9月13日开幕 37天花期为市民带来
泉州市第十八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在安溪启动
漳州市天宝学校、漳州市元光学校正式揭牌
全国首笔河湖碳汇挂钩贷款在福建南平落地
多元协同布局 具身智能产业加速迈向“应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