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能源汽车并行的恰恰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当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总量超过电力总量一定比例的时候,在能源基础摄食中必须保有较大的储电能力,否则大量电能将被弃失。
未来的汽车,将是能源互联网体系中的一个单元,是存储和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载体。当电网接近高峰时放电,进入低谷时充电,它与可再生能源构成了最佳搭配。未来的汽车数量庞大,总体有强大的储电能力,足以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发展。目前虽然有多种储能手段,但从灵活性、储电规模和储电成本等方面看,车载电池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一条根本途径。
目前,主要国家政府纷纷提出最早在2030年开始逐步淘汰纯内燃机汽车的计划,资本市场也已“选边站”,支持头部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施压传统车企向零排放转型。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当中,道路交通消费大约占10%,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之中。道路交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很大的挑战。
接下来,我国汽车电动化进程不应依据汽车产业发展状况设定目标,应当转向按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倒推到各个时间节点道路交通减碳排放的限值,再折算出汽车电动化应该是多少比例。据此相应地规划和推进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充电桩、加气站等新基建,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四、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
有关方面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辆,新车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将占70%。这个预测要变成现实,涉及到能源结构调整、智能电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产业链的调整和改造,标准法规的建立和调整,以及就业岗位转移等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政府要为未来做好顶层设计。
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是周期较长、牵动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把汽车、能源、信息、交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法规协同,有序推进。其中打破壁垒、开放市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