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国产青春片回眸 我们需要青年群体怎样的银幕气质
来源:文汇报 | 作者:中福影视 | 发布时间: 2016-05-04 | 2347 次浏览 | 分享到:

  发现青年:寻求“清新刚健”的银幕美学

  如何跳脱出“小清新”的阴柔气质,升格至“清新刚健”的银幕美学,不光要考量银幕形象的主体塑造,更深一步讲,这也是在拷问青春片创作者围绕“发现青 年”这一严肃命题的主体认知。所谓清新刚健,即《文心雕龙》 对“风骨”的标举,重在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品评,“是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 力度和刚健风貌”。庆幸的是,我们找到了像 《破风》 《滚蛋吧! 肿瘤君》 《我是路人甲》 这类美学个性鲜明的青春片案例,它们部分地实现了将“小鲜 肉”们从银幕中心挤向边缘的任务。

  《破风》 继承了胡金铨、张彻、吴宇森等香港导演开创的美学传统,浓墨重彩地刻画主人公勇猛无惧的阳刚气质和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一扫国内电影市场扮 丑与搞怪横行、野史与秘闻齐飞的阴柔气质。“风在前,无惧!”的职业信念引领主人公一次次冲出人生困境,扮演引导者、助力者与拯救者角色,在拯救、自救的 同时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三级跳。

  而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滚蛋吧! 肿瘤君》 塑造了80后“脑洞女”的典型形象,自恋狂、帅哥控、乐天派、神经大条、“二次元”拥趸,性格有缺陷却 正能量满满。熊顿是继《分手合约》 的何俏俏、《被偷走的那五年》 的何蔓之后,白百何三度出演身患绝症的银幕女青年。巧合的是,三个电影角色都经历了身 患绝症——暂时性痊愈——病症复发——离世的人生曲线。不同之处在于,何俏俏两次因病逃离相处多年的男友,最后的时光只能拿来填补人生缺憾;何蔓的人生遭 际归结为其强势作风的“因果报应”,只能尝试寻回丢失的记忆来完成主体重建;唯有熊顿不因病魔而丧失勇气,如同“励志姐”般生活得阳光灿烂、充满笑声。

  进一步将白百何主演的 《失恋33天》 串联进来,或可从这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银幕形象中寻绎青年女性的精神演进路线:王小贱凭借闺蜜型喋喋不休的 “话疗”帮助黄小仙获得解脱,她像金鱼一样在短短的33天中迅速抹平情感创伤。《分手合约》 中何俏俏与李行通过“食疗”/“时疗”相互谅解、慰藉,她以 她的不离换取他的不弃,骨子里依然是期待男性拯救的“野蛮女友”。及至 《肿瘤君》,主人公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第一次充满了向死而生的内在张力,这位曾经窥 镜自怜的青年女性勇敢地选择反常规的无厘头态度,粹化出成熟乐观、“三十而立”的全新人生观,向平庸无常的现实生活宣战,这是80后银幕青年带给观众的精 神正能量。

  “银幕青年”始终是中国电影着力表现的对象。《破风》 的只争朝夕,《滚蛋吧! 肿瘤君》 的向死而生,《我是路人甲》 的不屈梦想,体现出国产青春 片从“小清新”格调转向“发现青年”的叙事重心转移。上述影片努力践行青年文化对现实人生的介入,而非青春怀旧对现实人生的隔离,它们在当前国产青春片扎 堆刷票房的同质化生态中虽属凤毛麟角,但其美学分界意义不容忽视,有望进一步破除观众对于当代华语青春片叙事的刻板印象,与模式感强烈的通俗肥皂剧鲜明地 区分开,反映出青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参与式改写。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言,“青年文化最能够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这种改写或许从局部现实开始,甚至刚 开始的时候仅限于银幕之内,纵然如此,观众终于有机会发现青年文化如何介入电影叙事、如何改变并将持续改变中国电影的美学品质与市场生态。而对国产青春片 来说,“发现青年”虽属蹒跚学步,毕竟正走在路上。

  (作者为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链接

  国产青春片回眸

  1950年代的青春:《青春万岁》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与时代共振的热烈青春

  导演:黄蜀芹

  演员:任冶湘、张闽、梁彦等

  上映时间:1983年

  电影《青春万岁》改编自王蒙的同名小说处女作。这部反映上世纪50年代中学生生活的影片,切中了当时百废待兴的时代脉搏,青少年与时代一同成长的积极 向上精神更是鼓舞了几代人的青春。影片在上世纪80年代放映时,不少观众看了不下10遍,原著小说也被评为中国青少年最爱的读物。“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 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王蒙为小说写过一首序诗,被剧中主人公杨蔷云在营火晚会上念出来,那股子单纯热烈扑 面而来,这首诗歌也成为当时青少年们争相抄写的格言,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青春之歌。

  电影 《青春万岁》 的美好在于真实反映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一所中学中,几个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中学生的交往,以 及他们的生活片段。主要描写了杨蔷云、郑波等一些学生骨干对生活与心理存在问题的同学的帮助与开导,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从最初的不理解到体谅,再到互相帮助 的过程,情感温馨,基调向上。从爽直开朗的杨蔷云、自视甚高不愿融入集体的李春、童年不幸的呼玛丽等角色身上,80年代的青年观众了解了父辈的青春与时代 的印迹,50年代走过中学之路的人们,则看到自己,唤起了记忆。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