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助农商城
工作人员 查询
手机端
工作人员 进入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明朝26皇子守边疆,不许进京,清朝皇子不许离京
来源: | 作者:cctvzfw | 发布时间: 2018-04-17 | 1653 次浏览 | 分享到:

明朝26皇子守边疆,不许进京,清朝皇子“关”在京城,不许离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共有42个子女,光儿子就有26个,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称帝后所生,为了巩固朱家的皇权地位,朱元璋从小对儿子们分封藩王,长大后各自带兵镇守边疆,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权,朱元璋给予儿子们最大的权利,甚至可以监督所管辖区的臣民。

朱元璋这种“让儿子守边疆”的做法一是出于对其他人的不信任,朱元璋是农民出生,只知道自家儿子不会出卖自己,二是儿子众多,都留在身边可能会引起“争宠”兄弟反目,最终在朝廷之中拉帮结派,朱元璋晚年还曾下令“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也就是说,藩王不许进京,这或是担心自己驾崩后会出现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引起战争,所以干脆让他们安心在各自的边疆镇守。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内政方面:太子朱标已立,诸子历经抗元/灭陈友谅/灭张士诚等战,多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班底。如全部留在朝中,太祖春秋鼎盛时期尚可压制诸子,待太祖晚年无力治理朝政之时,难免会有投机倒把之徒押宝,撺动诸子争储,太子朱标仁义之君(想朱棣个反骨仔,可是很早就干过搂着太子脖子炫耀的大不敬之事的),保不齐最终地位不保。唐初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教训,还是历历在目啊,天下初定,国本未稳,为避免朝纲动摇,及时将成年的儿子分封四地,远离政治中心,也就避免动摇太子朱标的太子之位。这步安排,也是太子早薨之后朱允炆可以顺利由皇太孙即位大统的重要前提。

2,外政方面:元廷虽经徐达常遇春远征之后元气大伤,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蒙古/河西之地实力不容小觑;当年的抗元势力(陈友谅/张士诚)在角逐中落败,仍有不少小股势力余存(江苏地区可就是因为怀念张士诚而三倍征赋的)。一旦国内有变,两股势力里应外合,动摇大明统治根本。皇子守国门,一旦胡人入塞,朱家天下土崩瓦解之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障了忠诚度。而换了职业武将集团,则难免他们遭到敌对势力腐蚀而叛变。

朱元章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鹥,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此后“藩王不得进京”便成为明朝的祖训,直到清朝建立,而清朝不但不沿用明朝这一制度,反而是将所有王爷、皇子、公主郡主全部“关”在京城,特别是爱新觉罗皇族更是半步不得离开京城,除非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

按照清代“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起明代皇子来,的确要严谨的多。另外,亲王、郡王嫡福晋所生子,年过二十岁,由负责皇室事务的宗人府请旨考试后,亲王子可封世子,郡王子封为长子,以待袭爵。其余子及非嫡子,经过期考后分别减少等授爵。

清朝最看重花翎,随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一般来说,皇子授封年龄也就是成婚年龄,当然也有稍早或稍迟的。结婚以后就要搬出内廷(也有不立即出宫的),叫做分府。分府后,其居室服用、设官、俸禄给养,均按爵位高低拨给。

亲王、郡王府设长史,贝勒府置司礼长,其余还有散骑郎若干人,协助长史管理府事。另外根据爵位高低,还配备其他属官。仪仗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特殊有勋劳者还特旨倍增或加额设置,且他们还有权蓄养太监。

清廷对分封后的诸皇子,在经济上的待遇也是很优厚的。首先有俸禄,每年亲王给银万两,以下世子六千两,郡王五千两,长子三千两,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三百两,镇国公、辅国公七百两及相应俸米。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吸取了明代的教训,除了不滥施封爵外,还严格规定按授封等第赐予庄园田土,其土地均从内务府经营的皇庄中拨给;又规定诸王公均“不锡土”,“不临民”,“不加郡国”,府邸均建于京师,“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这样的制度避免了明代那样,庄田数额无定数,每当亲王之国,为修治宫殿,搜刮田土,弄的官民交困,怨声四起。之国后,又在藩封地发生藐视官府、鱼肉百姓等事。

在京城里王爷皇子们只是获得了特殊的身份待遇,并没有兵权,有效防止王爷造反事件的发生,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皇室之间都聚集在京城,勾心斗角很明显,甚至干涉朝政比如清朝的“九子夺嫡”、“辛酉政变”,都有王爷积极参与的身影。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热   点   新​   
              新​     闻    排   行 
    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