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讲完这段经历,王建生不免有些唏嘘:“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我们能做的也就这些。有时不一定当下就能找到,往往会先登记下来,再花几天的时间去寻找。” 此刻,王建生还在墓园里伫立,他右手搭着一块墓碑的背面,就像搭着老友的肩膀,一边感慨,一边用指尖摩挲着墓碑上的石纹。
守墓多年见证世间百态
1961年出生的王建生如今已年近花甲。高中毕业后,由于母亲要上班补贴家用,他便一直在家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父亲。1993年,在父亲的推荐下,王建生来到八宝山人民公墓当起了守墓人,这一守就是25年。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王建生很坦率:“当时我父亲说这里有活干,他问我害不害怕。我就说不害怕,都已经烧成灰了还怕啥。”那时候的王建生一门心思想着照顾父亲,也没想着干别的,既然有机会出门做工,“干就干呗!”
王建生父亲原来是民政局的一位干事,2002年去世。母亲原来在民政局下属的假肢厂工作,如今退休在家。二老都是民政人,自己又在八宝山一干这么多年,“可以说是继承家族传统了。”王建生笑着挠了挠头,有些腼腆,但能让人感受到他骨子里的那份骄傲。
由于殡葬工作的特殊性,人们只在遇事的时候接触到,加上中国文化中对死亡的畏惧和忌讳,让这个行业长期以来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要说这层面纱的颜色,那必定是暗色的。王建生并不介意别人的看法,家人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王建生说,做民政就是做菩萨事业,一点也不后悔。当说到“菩萨事业”这四个字,他还特地加重了语气。
八宝山,相比偌大的北京城,只是微小的一隅,但王建生却在这里见识到了什么叫世间百态。形形色色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有年年来祭扫的孝儿孝女,也有无人祭扫的清冷孤坟,还有因遗产分配不均直接在逝者坟头拼得你死我活。“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着,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对得起逝者,对得起家人,问心无愧。”
不到清明,除了来办事的,基本没人会来园子里闲逛。守墓是一份十分孤独的职业,整日与不言不语的逝者为伍,与生硬冰凉的墓碑石块为伴。王建生似乎习惯了这份孤独,话不多,与外界交流甚少。北京青年报记者提出想添加王建生的微信,但他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直接把手机递了过来。添加好友后,北青报记者扫了一眼他手机微信的界面,竟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上翻或者下滑,只有一个家庭群,妻子、儿子的聊天页以及偶尔说话的一两个好友。他也没有开通朋友圈。他说自己不太会用,也不上网,手机基本上就拿来打电话。
王建生平日里并没有太多时间与家人交流。儿子已经22岁,在一家汽车4S店上班,下班时间比王建生还晚,因此他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做饭。爱人在昌平的一家生产早孕试纸的工厂做工,每周六回家一趟,忙的时候两周才能见一次面。一家三口只在周末的时候能坐下来一起吃顿饭,唠唠家长里短。每个月能休息两天,王建生还会坐三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去昌平看望82岁的老母亲。幸而母亲身体安康。能经常陪伴他的,是一只唤作“贝儿”的小鸟,装在鸟笼里。这是他一年前从西城搬到门头沟后别人送给他的。至于鸟儿的品种,他也不清楚。
25年间修缮墓碑上千座
似乎只有在埋头工作的时候,王建生最能排解这份孤独。清静的墓园里,这些年他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墓。有的墓碑时间长了,经过日晒雨淋,墓体与地表接壤的位置就开裂了。王建生说,如果不把边缘开裂的部分给补上,一下雨,水渗到墓穴里面去,骨灰就会受潮。走在墓园里,可以看到许多被修过的墓碑。王建生指着这些劳动成果给北青报记者看,它们都是王建生和其他12名墓工师傅自发免费给修补的。
在墓园里穿行,他总是习惯性地检查墓体,目光时不时往两边的墓碑扫去。正说着,眼尖的王建生在成甲区又发现了一个开裂的墓体,看碑上刻着的生卒年,这块墓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缝隙沿着墓体底部的四周,已经裂出了大约一厘米宽。
不过由于清明期间要集中力量服务祭扫群众,墓园内的多项业务也会暂停,包括修墓。如果发现墓碑破损,家属可先到业务厅登记,等清明过后再统一修缮。可看着眼前的墓碑损坏比较严重,担心清明下雨,王建生执意要挤着吃饭的时间,把这座墓的缝隙给补上。
说着他便回库房取修墓的工具。穿过几片墓区,紧挨着公墓服务厅的西侧,有一处一人高的小矮房,这里就是王建生的工具间。6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榔头、铁锹等物品分散在各处,门口有一袋开了口的水泥,地上散落着一些泥灰。在最里头的角落,王建生拿出了自己一整套的工具。这些装在泥桶里的铁家伙,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用处。
“这个是镏子,溜边用的。这个是橡皮锤子,铺砖用的。这个是铁锤和錾子,刨水泥用的。”还有水泥抹子、铁锹、大铲,王建生挨个向北青报记者展示自己手中的这些家伙。榔头的木柄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看起来已经跟了他很多年。水泥抹子的铁片上还沾着些许泥灰,似乎刚刚被使用过。
从水泥袋里铲了几铲水泥,又到旁边的水槽里接了一些水,他捧着那把家伙什儿又回到了那座墓碑前。王建生利索地拿起水泥抹子,在泥桶里来回搅拌,三两下就把水和灰搅和均匀了。王建生说,拌水泥也有讲究,水泥灰不用放太多,不然容易浪费。水不能加过头,也不能太少,不然水泥会很稀或者很黏稠,否则就沾不上了。对于水泥的用量和黏稠度,他总是能根据墓碑的大小掌握得恰到好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京ICP备1505645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94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京)字第 0679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7]1029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8-02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75988 传真:010-67475988 邮箱:cctvzfw@163.com
Copyright© 中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