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本市教育领域加大国际教育供给 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办“暑期学校”吸引国际生源
三城一区等地新建11所国际学校
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下午召开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领域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确定177项试点任务,北京市已经完成60项,在此基础上,本市又进一步聚焦科技、互联网信息、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和养老、专业服务、综合领域共八个开放重点领域,推出190项开放创新举措,涉及全市64个部门。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在明确开放路线图上“三明确”,明确了每一项的项目目标、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
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昨日出台,包括8个领域的行动计划。教育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大国际教育供给,从今年到2021年,在“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11所国际学校。新增接受外国学生资质学校50所,实现全市资质校总数超过330所,覆盖全市16个区。在副中心布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明年底前商签合作协议,推进项目落地。
行动计划在加大国际教育供给方面着墨较多,提出完善国际学校布局,在“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11所国际学校。合理确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支持现有项目与“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的新建学校开展合作,发挥其在推动国际教育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此外,结合各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提出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现有接受外国学生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质校数量,新增接受外国学生资质学校50所,实现全市资质校总数超过330所,覆盖16个区。这几项任务完成时间都是从今年到2021年持续推进,意味着将在三年内完成。
在教育的国际合作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多项任务,包括推动北京中小学与国外知名中小学开展交流项目。支持北京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冬奥会举办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暑期学校”建设,吸引更多国际生源在暑期到北京地区高校访学,支持市属高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具体项目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布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副中心现有学校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底前达成合作意向,2020年底前商签合作协议,推进项目落地。建设“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人才、教育管理专门人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京学习。
职业教育方面,推进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项目。引入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标准,探索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对接、体现北京特色和水平的北京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先进教育模式,加强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到国外办学。
马上就访
在校学生数较10年前增加近一倍
对话人:21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
北青报:您觉得目前教育市场对于国际教育的需求是怎样的?
范胜武:随着首都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市民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国际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21世纪国际学校为例,学校国际教育生源逐年增多,目前的报录比已经达到了近10比1,目前学校在校学生数2000余人,较10年前增加了近一倍。
北青报:伴随学生数量的增加,生源质量方面有什么变化?
范胜武: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学生生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和优化,以前都是考不上国内大学的学生才报名国际学校,现在一大批高素质、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接受国际教育,感受多元文化,未来进入国际知名高校就读。
北青报:对于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师资能否满足目前需求?
范胜武: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教师资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归留学生愿意回国就业,外教资源充足,这为学校选择国际教育教师提供了很大空间。未来学校国际教育的教师无论从学历还是从素质上要求会更高。
北青报:对于学校未来发展如何定位?
范胜武:目前学校在课程方面,内引国内名校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全面引进十一学校先进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考核评价体系、优质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资源;外联美国费尔蒙特学校,合作举办“中美高中课程合作项目”,引进美国课程和评价方式等,为学生进入世界名校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小学的“全课程”、初中的选课走班、高中的国际课程本土化,以及十二年一贯制课程等系列教学改革还将继续深入。
未来,学校会在现有的规模下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京ICP备1505645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94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京)字第 0679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7]1029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8-02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75988 传真:010-67475988 邮箱:cctvzfw@163.com
Copyright© 中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