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双语”教师李伙保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和全村的扫盲课程。(人民网 李发兴 摄)
“‘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事关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事关全国56个民族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大局。”4月19日,在实地考察了景洪市“直过民族”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云南省在西双版纳召开“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推进会议,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一个都不能少。”(注:“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等9个“直过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社会发展程度等原因,相对其他贫困地区,“直过区”贫困面更大、贫困程度更深、基础设施更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目前,在“直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18.73万户、66.75万人,成为云南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和攻坚拔寨的“拦路虎”。
“‘直过民族’脱贫是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云南省委常委会强调,要采取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
为此,云南省提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户到人,确保“直过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掉队”。
在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老百姓投工投劳建设家园,一座座具有佤族特色的民居拔地而起。(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房子——
“有了‘安心房’,才能安心发展。”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在今年全国两会云南代表团开放日上,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现场唱起了脍炙人口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向在场的媒体记者介绍云南扶贫工作的最新进展,获得点赞。
《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发源地——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及临近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全国重点扶持的特困县和边境“国门”县,处在地震带上。
四月的西盟佤山,生机盎然。
在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一栋栋富有佤族特色的新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个崭新的佤族村寨已见雏形。尽管村寨内的配套设施还在继续建设中,但43户村民早已按捺不住,从春节开始就陆续搬进了新家。
博航八组是一个典型的“直过区”贫困村寨,以前90%以上的人住在杈杈房和石棉瓦房内。“晴天灰尘噗噗,雨天泥泞漫道。”村民说。
31岁的岩孔是村里的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他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走出这‘穷窝窝’呢!”
一栋楼房的造价是14万,这对贫困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建房子的钱从哪里来?
勐梭镇党委副书记彭丽娟介绍,在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政府为博航八组整合了包括易地搬迁、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补助在内的补助款项共350余万元,平均每户可获得8万元。其余的可以向银行申请最高5万元的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1年的贴息,2年的降息,其他农户享受3年降息。
“有了安心的房子,才能安心地发展,虽然还贷还是有一定压力,但这个新房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家。”岩孔说。
彭丽娟介绍,安居工程虽是政府统规统建,但老百姓也可以参与其中,一来可以提高建设家园的热情,二来通过投工、投劳可以折抵部分资金。
目前,西盟、孟连两县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已有近1.4万户主体工程竣工,占总户数的55.4%。
2015年7月30日,西盟、孟连在全省率先吹响了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的号角,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也已全面铺开。云南将在今后3年累计投入600亿元,实施30万户100万人、建设3000个以上新村的易地搬迁,逐步消除贫困村无房户、危房户,确保贫困户都能住上人畜分离、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安全适用的新房。
基诺族妇女在炒茶。基诺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是我国最后确定的民族。近年来,通过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基诺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叶、橡胶等作物是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9308元。(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寨子——
“整村推进”补短板
像博航八组这样的“直过区”贫困村寨,目前在云南还有600个。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也有部分“直过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中,走在了前列。
距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50余公里的基诺山,是我国最后确认的民族——基诺族聚居区,全族人口仅2万多人。
基诺山基诺族乡党委书记曾云说,经过最近十多年的扶贫综合开发,依托当地的古树茶和旅游资源,基诺族群众的思想认识、民族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沿着水泥路进入基诺山,成片的茶园和橡胶林映入眼帘。
在新司土村委会巴飘村民小组,村内干净整洁,村民热情好客。家家户户的围墙都绘有惠农政策的宣传画,传统风格的两层楼房错落有致。每户分别建有独立的洗澡室,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多数家庭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城里人的生活基本一样了。”
“文化活动中心、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池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曾云介绍,目前全乡46个村民小组,均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网络,7年前,卫生网点就全面覆盖基诺村寨。
在海拔1160米的西盟玉体村民小组,87户村民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种植橡胶、甘蔗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以往用盐巴辣椒拌饭吃,到六七月份就开始饿肚子。”小组长岩孔对曾经的苦日子记忆犹新。
要致富,先修路。岩孔回想以前,也正是1996年全乡投工投劳修建的7公里进村道路,打开了当地致富大门。而现在,全村人盼望的是把这条路铺成水泥路,“只有路好走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4月19日,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勐海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往日的宁静,一条长约8.7公里的入村水泥路正在建设中,猪牛圈、高水位人畜饮水、垃圾池等基础设施正逐步推进。
曼班三队,一眼望去,绵延大山,沟深谷险。村寨里的17户全是拉祜族,在这里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员罗志华说,“只有路通了,老百姓才能走出大山,农产品也才卖得出去。”
为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云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244.3亿元,重点实施了238个整乡推进和280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今年还将继续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100%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也将在2016年内完成。
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在玫瑰园采摘玫瑰。云南省师宗县竹基镇界桥村委会已发展玫瑰种植300余亩,并成立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吸收周边村民1000余人次劳动力到玫瑰园打工。(付余红 摄)
路子——
产业发展“扶上马,送一程”
“有了安居房,还要有可持续的产业,才能保证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普洱市扶贫办项目科科长刘文说,随着安居工程的推进,几乎每户村民都成了贷款户。“还贷的钱从哪里来?”这是村民和扶贫干部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京ICP备1505645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94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京)字第 0679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7]1029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8-02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75988 传真:010-67475988 邮箱:cctvzfw@163.com
Copyright© 中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