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侠科技已研发五代双足大仿人机器人产品。图为机器人挥手示意。(企业供图)
中新网2月17日电 据《中国新闻》报报道,“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贡献了70%技术创新。面对前沿科技研发提速的国家战略,他们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云集众多高新科技民营企业。从这里,可以一窥“未来中国”的模样。
钢铁成“侠” 想让机器人上太空
与很多科技园区地处城市远郊不同,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农科院西路6号,属于城市核心地带。进入园区,中心主楼矗立,四座辅楼成排。根据规划,中心将通过整合北京全市机器人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创新主体资源,逐步打造成为总占地面积达5万平米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张锐和他的钢铁侠科技刚搬进园区不久。走进公司,记者发现,这里并不像办公区,更像试验场。家庭、交通、赛道等多个模拟应用场景占据大部分实验场地,几台摆满测试设备的工作台就是工程师们的舞台。
2021年,张锐实现了创业的第一个小目标,公司活过了5年。而且,他正在实现另一个大目标,让机器人上太空。
去年3月,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中标国家机器人宇航员项目——空间仿人智能操控系统项目,将双足大仿人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扩展到航天领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谈到钢铁侠这个名字,作为公司创始人,1989年出生的张锐对《中国新闻》报表示,他们渴望成为电影中的斯塔克工业(注:超级英雄电影角色钢铁侠的公司),制造出最先进的机器人,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侠”字还具有更宏大的意义。
“电影《星际迷航》里宇航员出舱维修卫星时,不幸被陨石击中。如果有机器人宇航员替人出舱,人会安全很多。”张锐说,人类宇航员太空生活时间已达到极限,机器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均有双足大仿人机器人宇航员的研发项目。
2015年,张锐从国家科研院所离职,创办了钢铁侠科技。张锐说当时并没想得太远,只想先活过5年,因为机器人技术和应用无穷无尽,机器人事业值得一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接力研究。
如今,在钢铁侠科技成立的第七个年头,公司除了拥有双足大仿人机器人,还研发了可移动智能机械臂、可移动双臂协作机器人、无人驾驶竞速车、无人驾驶线控底盘、服务机器人等十几种产品,并被评选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获“中国最佳特种机器人”“中国商用机器人最佳品牌”“技术突破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起草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6项。
“公司能做到现在这个规模,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在张锐看来,如何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持续扶持。
创业之初,没有产品,投资机构不敢投。“早期中关村园区给的补贴很多,北京市科委等机构也提供研发专项资金,经信局有推进产业集成配套政策。”张锐说,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研发出初代产品,这才有后续投资资金进入。
观察整个创新创业生态,钢铁侠是一个梦想成为现实的缩影。据官方数据,2020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达2.6万家。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拥有创业孵化机构约200家,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超700家,创投机构近1400家。
“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是前沿行业,如何创造出大规模商用的应用环境,需要大量的探索和试错。”张锐说,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更需要资金的稳定支持,“波士顿动力成立于1992年,30年没有销售收入,但依然能以公司的形式专注研究,这种创新环境如何营造,值得我们去学习”。

钢铁侠科技第五代双足大仿人机器人,可完成行走、舞蹈、倒水等多种任务。图为机器人倒水(企业供图)